——八公山区就业工作亮点扫描
走进八公山区,看着工厂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看着社区里中年保安精神抖擞地忙里忙外,看着招聘会上年轻人欣喜地签下一张张就业合同,一种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工作的快乐,是最简单的、又是最大的快乐。
一组数字显示:2011年,八公山区新增就业3306人,完成年计划3300人的100.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17人,完成年目标任务1300人的101.3%;安置就业困难对象221人,完成220人任务的100.5%;帮助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31人,完成800人任务的191.4%……
在八公山区,时时能体会到,对于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八公山区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受益良多。
为扩大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就是造就一个幸福之家。
“能在厂里上班自食其力,真的要感谢政府部门的帮助!”22岁的小李是土坝孜街道的一名待业人员,去年参加培训合格后,被街道介绍到南澳地毯上班,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像小李一样,在土坝孜街道,去年还有900多名群众获得了就业机会,他们都是该区就业工作的受益者。
“我们区已经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拥有6个镇街道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23个社区、21个行政村都有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八公山区人社局负责同志介绍说,这些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既为企业招聘职工提供了便利,又能及时为求职人员提供相关就业政策信息,一年来免费职业介绍460人,免费职业培训有975人。此外,该区还积极组织就业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去年仅“春暖淮河岸大型招聘会”活动,就吸引了各类失业人员2000多名进场交流洽谈,现场就有107名应聘人员与10家用人单位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针对我们公司用人计划,区里还专门开展了定向培训,直接为我们输送一批经过培训合格的工人,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安徽南澳地毯有限公司负责人深切地感受到就业培训带来的好处。为了切实提高求职人员的技能,使他们能充分就业,八公山区及时搜集并发布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初步形成了专业的培训体系,开设有中式烹调、中式面点、电焊工、计算机、家政服务等多项培训专业。
为创业人员开通“政策通道”
搭建一个创业舞台,就是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吴涵是一个90后女孩,参加区里举办的创业培训后,就打算与别人一起合伙开一家美容店。但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困难,“没想到我们申报成功了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真是雪中送炭呀!”吴涵感叹说,这笔贷款两年内是由政府全部贴息的,暂时还贷压力小,美容店运营得也挺好。
为了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八公山区实施“你贷款,我贴息”的模式,积极为各类经济实体申报小额担保贷款。仅2011年,企业、个体经营户申报小额担保贷款达810万元,其中申贷成功了477万元,这些资金为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输送了新鲜血液。
去年八公山农民工创业园的建成,更是为该区农民工实现本土创业、就近就业、造福家乡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对于入驻的企业,我们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园区负责人高兴地说,目前已为引进的3家入园孵化申报房租和水电补贴6万多元。
采访中,我们得知,目前该区正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打造城市就业创业园、创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各类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量身定做创业的舞台、就业的平台、事业的梯台。相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会像一把火,燃旺全区群众的创业激情。
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实践平台”
提供一个见习机会,就是架设一座成长桥梁。
刘荣2010年7月份从巢湖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待业在家,“现在能参加大学生社区见习活动,在新庄孜街道治东社区工作,我感到很高兴!”刘荣表示,一定会在见习岗位上丰富经验,提高技能,为今后更好地择业拓展空间。
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八公山区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大学生社区见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深入社区基层前沿见习的岗位,让他们在就业“孵化器”里锻炼成长。活动中,大学生们在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后,可以在6个月的见习期间发挥所长,学习实践,增强技能,区劳动就业部门会给每人发放每月600元的见习补助。“见习期满后,见习单位会对大学生的见习表现作出评价,并发给《就业见习签定表》,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我们还会向用工单位重点推荐。”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项活动为大学毕业生们今后就业上岗积累了经验,独立创业树立了信心。
(记者 何婷婷 通讯员 肖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