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蓦然回首庐江花灯最“旅游”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蓦然回首庐江花灯最“旅游”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2/22 0:19:0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日前,庐江县白山镇同春村枣树龙村的龙灯开始游走在城乡之间,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前来观看。龙起身、龙回首等10多种花样让人眼花缭乱,表演到高潮时,红鞭齐爆,还有烟花从龙嘴喷射而出,再伴着鼓乐高奏,一派“龙吟唱响”的祥瑞之气。
庐江城乡花灯表演的繁荣,得益于传承上的“两条腿”走路,与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更分不开。但在这背后,技术出现断层、艺人生活面临贫困化趋势等问题却亟待破解。可喜的是,当地有关部门正积极酝酿“花灯文化生态旅游”,为这项悠久的文化提供持久的保护、发展动力。
薪火相传“花”绵延
800多年传承,庐江龙灯的发展几经起落。2005年4月,庐江举办国际风筝邀请赛,10多支龙灯队从庐城四个门向国际友人祝贺,精彩表演为舞蹈专家所惊叹。次年,其龙灯舞蹈动作和技巧,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记录、整理、编撰,形成了龙灯教材。随后,在专业理论指导下,艺人们在广场上的表演被搬上了舞台,许多节目充分融合了歌、舞、剧元素,情节矛盾突出,人物形象丰富,彻底改变了龙灯广场表演在形式、内容上不够连贯的状态。理论与实践互补,专业与业余并存,龙灯的传承由此变成了“两条腿”走路。
保护催开灯里“花”
日前,在巢湖岸边的庐江县盛桥村的广场上,传统“虾灯”活动盛大举行,好不热闹。期间,锣鼓震天、手巾扇子起舞翻飞,各个灯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上百人闹起了花灯,围观的群众更是达数千人。
“早几年,你见不到这么繁荣的闹花灯场面。”庐江县文化馆负责人说。原来,虾灯的繁荣溯源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玩灯的人越来越少。一项关于庐江民间舞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一段时间内,该县的花灯班子甚至不到四五个。
2001年,庐江开始立规保护花灯艺术,花鼓灯的保护工作开始迈入快车道。“必须把花灯还原给老百姓,它是老百姓的艺术。我们要做的所有保护工作,最大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农村,放在人民中间。”该县文化局负责人说。
近年来,庐江先后投入50多万元建设花灯文化生态村,建成艺人居所、花灯传习所等建筑近千平方米。同时,推出“双百工程”,编制和制作了群众性的花灯教材,计划5年内在民间培养100个花篮挑、龙灯、虾灯和狮子灯花灯班子,以及100个花灯艺人。
“花”开红艳待有时
花灯表演者吕小栓直言:“过去不仅是县与县、区与区的花鼓灯不同,就连每个人表演的花灯都不相同。”模式化的表演让花灯艺术变得单调无味,动作韵律和基本步态在流失,美感也就减弱了。
据了解,庐江县民间舞蹈的普遍现状是,艺人总量越来越少,年老的相继去世,中年人精通舞技的也不多,年轻人则对民间舞蹈兴趣不大。目前,在世的花灯传承人都已高龄,几年前就已失去传承能力,技术出现断层。
“很多玩灯的村民底子缺功。”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原因。花灯表演上卓有成就的老艺人,多是扎根于农村,从几岁起就开始学习花鼓灯,十几岁就登台演出。农忙时下地种田,农闲时表演练功,对表演的钻研下了大量功夫。现在花灯班子却是基本无固定经费来源,大部分人员不固定,有些还是“半路出家”,他们多是在农闲时自娱自乐或者是在有大型文化活动时,由相关部门出面组织临时排练,练功时间少,艺人们对舞蹈的钻研自然也没那么细致。同时,艺人的生活也面临着贫困化的趋势。
对此,庐江县相关人士透露,“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发展花灯文化生态旅游。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经济资源,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实惠,凭着艺人们的真心热爱,文化保护发展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巢湖晨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