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七旬老人徒步穿越大别山腹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七旬老人徒步穿越大别山腹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7/27 6:44: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路考证发现三条皖鄂古驿道

据《安徽商报》消息: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尤其皖鄂交界处山势险要,人迹罕至,先人们从哪里翻山越岭往返两省的?霍山境内的皖鄂古驿道,曾经商旅辐辏空前繁荣,随着现代公路的通车,古驿道被淹没在荒山野岭之中,早已不知所踪。
今年70多岁的霍山老人马维甫徒步穿越大别山腹地,一路考证发现明清时期共有三条皖鄂古驿道,日前,记者和老人一起重走古驿道,古道的沧桑历史和神奇传说一一再现。

东大路曾是官道

马维甫说,1985年起,他用整整四年时间,徒步翻山走访上千人,找到上百块石碑,最终发现从霍山到湖北,曾有前明古道、西大路和东大路三条古道。
东大路是明后期形成的,在黄石河畔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前清从黄石河上岭出南庄,从陡岭上大王庙过河至千笠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八月修成花滩河至大王庙河崖路;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月修成黄石河大河崖路,始顺河而下。 ”这条大河崖路原貌依旧,一边是陡峭的石壁,一边是悬崖,悬崖下面就是黄石河。马维甫考证,这段路在清代还是朝廷运送银两的官道。
西大路古道上有漫水河镇杨氏祠桥,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三条古驿道在古霍山西镇交汇,通往湖北英山。

进山门户曾繁华

从霍山县城取道西南,大别山在落儿岭镇变得陡峭起来,老街上一口百年老井依然甘甜,家住水井旁的老人们说,百年水井从未干涸过,见证了当年商人如织的繁华。
78岁的熊正忠介绍,井边的老街只是一条很窄的仅容两人并行的小巷子而已,不过,这里曾是通往湖北英山等地的交通要道。湖北缺盐,霍山黑石渡有渡口,可以运盐,生意人将盐从霍山运到英山,然后从英山带其他货物过来。由于落儿岭是进山的门户,自然就成了一个驿站,一些大户人家就靠开盐庄、经营茶业以及木材生意起家。
宁家就是这样的一户人家,至今还有“宁家半条街”的说法,如今宁家老屋已是断垣残壁,但从门头、屋檐处残留的壁画上仍能想像当年雕梁画栋的富贵。

刘邓大军曾走古道

记者一行从上土市镇老街出发,沿着淹没在杂草中、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向中界岭迈进,这里就是皖鄂的分界岭了。
该县关工委主任邵必贵说: “当年刘邓大军就是从黄栗杪大桥附近的这条古道进入霍山的”古道上芳草萋萋,一块块被踩得光滑如镜的石板上似乎还留有当年大军走过的痕迹。
中界岭离上土市镇17公里,这里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也是湖北与安徽的分界线。据英山县民国九年县志记载,这里当年曾设有卡门,往来两省者必须从卡门经过,如今在上店村界岭组还能看到当时卡门的围墙。

民间传说与古驿道地名

据传说,古驿道沿线地名与汉王妃逃难传说密切相关。汉武帝时,衡山王反叛,怀有身孕的王妃苏氏逃难至淠河边,一只巨龟将她驼过河,后人称此地为“黑石渡”。王妃继续西逃至一处山岭产下太子,这就是“落儿岭”。
逃命进一山坳,里面泥泞不堪,故名“烂泥坳”。王妃又躲进小庙,后被称“太子庙”。逃至皖鄂分界处的一三叉路口,天飘大雪,将军让王妃倒趿鞋,逃往天堂寨方向,故名“倒趿冲”,后当地百姓误读为“道士冲”。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