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推进民生工程 共创和谐社会 > 让爱的阳光洒满群众心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爱的阳光洒满群众心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30 0:30:5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    我市稳步打造“五加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编者按】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它直接承担着维护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困难群体的起码生活保障任务,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让人切身感受到建设“和谐淮南”的不懈追求。

  把握民需之脉,躬行为民之政。近年来,全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职能定位,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构建起“五加一”的救助框架,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全纵深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体普遍沐浴在社会救助的“阳光”下,“民生指数”逐年增长,为“和谐淮南”牢牢筑起一道安全网。

  城乡低保呈现一体化救助

  1997年2月,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先后经历建章立制、扩面和规范化管理三个阶段。如今,无论是在制度建设还是在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保障覆盖面和保障资金发放上都取得了质和量的飞跃。

  截止目前,城市低保范围已由单一保障“三无”人员及民政对象扩展到全员覆盖;保障标准达到260元,保障面为5.8%,月发放城市低保资金从11.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946.5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1997年至2010年底,全市已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73.9万人次,发放低保金76567.93万元。2011年4月当月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8132户59719人,发放保障资金908.7万元,保障面达5.3%。

  2005年7月,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和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农村低保资金专户,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保障标准也由每年720元提高到1080元,并按照“科学划档、分档救助”的原则将低保对象分四档进行保障。2007年,农村低保被纳入全省民生工程,年度考核中我市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11年一季度,我市累计保障农村低保救助对象52646人次,发放保障资金1708.4万元,月人均补助108.2元,位居全省前列。

  让五保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衣、食、住、行、医,自己全都不用管,大家如兄弟姊妹般一起生活:健身、打牌、钓鱼、种菜……生活规律化,时时有人问,病了有人管,每月有零花钱。在我市众多敬老院,五保老人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服。

  农村五保老人既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困难、最无助、最需要关爱的对象,对他们进行救助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目前,我市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农村五保户近1.5万人,采取分散居家养老和集中供养相结合方式,分散供养补助标准达到了1300元/年,集中供养老人近6000人,供养标准达到了3744元/年。此外,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也得到落实,市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2000多人次。

  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稳步推进

  自2005年底开始,我市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期间经过3次修订,实现了医疗救助与其他保障措施的有效衔接,取消了救助病种,简化了救助程序,实现了政府“兜底”,对特困家庭和困难家庭采取医前、医中救助;对低收入家庭,采取医中、医后相结合救助,累计救助28.19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5091.3万元。

  2008年,我市根据省有关文件,出台了《淮南市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细则》,为了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2010年5月,市民政局会同财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细则》进行了二次修订,扩大了对象范围,加快了救助程序,取消了病种限制,优化了救助方式,使救助对象最高可得到10000元的救助。2011年一季度,全市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57.1万元,救助6418人次。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日趋完善

  为应对自然灾害,我市逐步制定并完善了《淮南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淮南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淮南市民政局防震救灾应急预案》,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自然灾害应急求助体系,搭建了气象灾害信息预警平台,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灾害信息网络。

  五年来,我市先后遭遇了2007年水灾和2008年雪灾,累计发放救灾款9100万元,粮802万斤,棉衣(被)24500件。2008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救灾救济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在全市有7个社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临时生活救助带来暖暖温情

  在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之外,还有一部分低保“边缘户”,不够纳入低保,实际生活又非常困难。如何帮他们解一时之急、一时之难?2009年底,市民政局与财政局联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淮南市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办法》,采取以“救急救难”为主,以政府救助、家庭互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坚持一事一救、保障基本生活,属地管理和分类救助的原则,对城乡困难群众因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给予的临时性、应急性、一次性、非定量的生活救助。

  慈善救助的有益补充

  除了上述五大救助方式,我市民政部门还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以慈善救助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为此,我市民政部门创新捐赠渠道,开通了网上捐赠平台;加强了慈善宣传和慈善临时救助,慈善协会向县区延伸,社会各界人士更加关注慈善事业,五年来,累计接受社会捐赠款2535万元。同时,我市累计发行福利彩票3.09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1.08亿元,按照“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宗旨,全部投入公益事业和福利设施建设。自2006年以来,连续五年开展了福彩助学活动,共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1000余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万多人次。

  民心大于天,和谐满人间!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深深扎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为广大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和谐蓝天。

(记者 柏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