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促进五城共赢 助力江淮崛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促进五城共赢 助力江淮崛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17 1:01:5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合肥市领跑合肥经济圈发展纪实

  “五指”相握成拳,其势必锐不可挡。
  合肥经济圈“圈动”之下,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和桐城五市,宛若握成拳头的“五指”,势必在江淮崛起的进程中,书写更加恢弘的篇章。
  无论是从合肥所处的环境看,还是从合肥的综合经济实力看,合肥都肩负着带动合肥经济圈和整个安徽崛起的历史重任。在这场推动经济圈一体化的进程中,合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不遗余力。
强自身:建区域性特大城市
  新时代的城市竞争,已不单是城市自身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区域经济的竞争。江淮崛起,亟待合肥经济圈做强做大,省委省政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欲培育合肥经济圈成为带动安徽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同时也为"龙头" 城市合肥指明了发展方向——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
  通过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合肥领军风范尽显:随着交通布局的完善,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提升,未来将牢牢占据全国交通版图重要的一席之地;“大建设”之下,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昔日“江淮小邑”已蝶变为一座现代化大城;身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科研、高校力量,合肥源源不断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合肥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在不断崛起。“十一五”末,合肥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925.6亿元提高到2702.5亿元,年均增长17.9%;财政收入由130.9亿元提高到476.2亿元,年均增长2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511亿元,年均增长4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17.3%提升至2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由第18位跃升至第15位。
带周边:互利共赢 优势互补
  “合肥要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既需要自身努力,更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同合肥经济圈兄弟城市的合作。”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表示,合肥已将其“经济圈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成效斐然。
  在产业发展方面,合肥着眼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布局,重点推进合淮、合六、合巢、合桐安等工业走廊规划建设;着力推进各市产业共建,会同淮南加快推进合淮共建电厂、合淮煤电铝一体化等项目建设;会同巢湖、六安重点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集群、合六巢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向四市布局发展;着力推进经济圈煤化工、盐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经济圈新型化工产业集群。
  在基础设施方面,合肥着力构建经济圈一体化的城际快速交通体系,重点谋划启动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加快环巢湖公路、S105合肥至巢湖段公路改造、淮南-水家湖-合肥公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尽快启动引江济巢工程建设,加快大别山优质水源地保护工程研究论证;着力打造经济圈通江达海通道,加快合肥港和合裕航道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
  此外,由《合肥日报》倡导发起,《淮南日报》、《皖西日报》、《巢湖日报》及《桐城报道》积极响应,成立了合肥经济圈城市党报联盟,开展了圈内城市党政领导专访活动,提高了合肥经济圈在全国的知名度;在深圳成功举办了合肥经济圈五市第一次联合招商推介会,树立了合肥经济圈整体品牌形象;“2011合肥经济圈科技型企业银企对接会”,建立了经济圈政、银、企长效合作的新途径……
快行动:抢抓5年“黄金期”
  “好字为先,快字当头。”是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经常对合肥市干部耳提面命的一句话,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圈内人的共识。
  合作才能互补共赢,互利才能持久发展--面对未来五年这一合肥经济圈发展的"黄金期",合肥更是决心以时不我待的姿态牢牢把握。
  进一步推动产业一体化:布局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核七带"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在铁路、公路、水运、机场和轨道交通等方面,同淮南、六安、巢湖及桐城进行对接。进一步推动市场体系流通化:实现经济圈内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对接、人力资源区域共享和优化配置、形成经济圈内统一的流通市场体系。
  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综合实力将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将明显改善,产业合作将更加紧密,城镇化水平将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将得到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将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超过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000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45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城市群。
             苏晓琼 赵登岩/文 李亚朝/图

合而渐同的“圆心”风采

  合肥乃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925.6亿元提高到2702.5亿元,年均增长17.9%。“十一五”期间,合肥积极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开创了合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未来几年,合肥发展将以全面转型、跨越赶超、富民强市为主线,以工业化为开路先锋、城市化为坚强后盾,把合肥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加快向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
  合肥是一座绿色城市、生态城市,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在整治昔日“庐阳八景”的基础上,又新建成十大自然景点及数个公园,加上城内城外数十处街区游园相匹配,使全市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红树绿的世界。
  合肥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包公文化、三国文化、宋词文化和洋务文化等众多特色文化品牌,构建了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新平台。在地方戏剧的发展中,以庐剧为主,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刀戏”,它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