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淮南:“同圈”共振 “同城”共享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同圈”共振 “同城”共享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17 1:00:1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连横物语
  连横者,合纵连横也。战国时有远见的高屋建瓴之士,游说六国横向联合,以壮大自己,共御强敌,东西为横,南北为纵。今有合肥经济圈有识之士同伸橄榄枝,四方奔走中,合、淮、六、巢、桐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同城效应”初显,渐成一体矣。
〉〉连横·纵览
  2006年10月,合肥经济圈正式提出,在此影响下,合淮同城化顺势启航。2007年10月,淮南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首次提出“合淮同城化”的战略构想,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合肥市的积极响应。于是乎,在合肥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淮南是第一个提出要与合肥进行同城化发展的城市。2007年12月,两市共同签署《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掀开了合淮同城化发展的大幕。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合肥与淮南、芜湖与马鞍山同城化发展”。2008年5月,合淮同城化被列入《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2009年8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淮南·桐城纳入合肥经济圈范畴,淮南正式成为经济圈成员。
  从最初的“推进合淮同城化”到“融入省会经济圈”,再到今天的“共建合肥经济圈”,每一次发展战略的调整,都是“圈效应”的一次放大,都让淮南城市发展得到一次飞跃。
〉〉连横·定位
  行进中的合肥经济圈犹如一艘庞大的游轮,如果说合肥、六安、巢湖、桐城四市是甲板之上亮丽的舱位,而淮南则如游轮上的发动机,它将为经济圈这艘游轮阔步前进提供强劲的动力。
  合肥经济圈“十二五”及今后发展需要强大的能源支撑,预计到2015年经济圈统调最高负荷需求约930万千瓦,年均增长11%。而淮南作为国家首个建成投产的“亿吨级”煤电生产基地,煤炭生产能力将稳定在1亿吨以上、电力装机容量将超过1500万千瓦,将为合肥经济圈提供充足的能源、原材料支撑!
〉〉连横·样本
  加入“合肥经济圈”后的淮南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善于打“区域牌”,更钟情于“组合拳”,更致力于“全家福”,与圈内城市的交融,日渐频繁。“无缝链接”、“同城效应”,算是城市融合的最高境界。如今,这些在淮南已芳容初现。
  交通——朝发朝至、方便快捷。目前,合淮阜高速公路合肥至淮南段已建成通车,合肥至淮南只需40分钟;合肥骆岗国际机场淮南市候机楼启用;合淮蚌铁路客运专线将建成通车,淮南直达合肥市区只需25分钟;合肥新桥机场正在建设,机场距离淮南山南新区也只有50余公里,经合淮阜高速公路到机场不到30分钟。合淮同城化,催生了淮南公路、铁路、水路、空路交通的多路并进,合肥、淮南建立了一小时通勤圈。
  产业——主动作为、积极承接。《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评审通过,合淮工业走廊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50平方公里的合淮工业走廊共建区建设全面启动。30平方公里的淮南集中区正在规划建设。做为合淮同城化的“桥头堡”――山南新区,山水秀美、大道康庄,机声隆隆、筑巢引凤。
  文化——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旅游一体化,一卡游览合淮同半价;新闻一体化,今年1月,《淮南日报》还与《合肥日报》、《皖西日报》、《巢湖日报》、《桐城报道》缔结合肥经济圈城市党报联盟,唱响了文化入圈的最强音;文化一体化,2008年,我市与合肥联手打造出一台以“合淮同城”为主线的全新春晚,演艺团体你来我往,同台献艺传佳话。
  商贸——引企借资、市场繁荣。相继签订了《合淮加强区域商贸合作框架协议》、《合淮加强区域外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合肥商之都、合肥百大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淮南,带来了资金流,活跃了商贸业,同时,到合肥看房、置业成为淮南人一大时尚。
〉〉连横·战略
  共建合肥经济圈,淮南步伐铿锵,一往无前。淮南与圈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可谓是风生水起,风起云涌。
  推进经济圈区号统一:与其他四市共同争取省政府批准,积极推动合肥经济圈电话区号、移动网络统一工作,构建统一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经济圈内通信同费。
  探索建设局域电网和开展直购电试点:《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议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大型工业企业,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淮南以此项政策为依托,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推进以淮南煤电基地为核心、依托煤电一体化自备电厂、探索建设合淮工业走廊局域电网,争取开展直购电试点,推进产业合作,规划建设煤电硅一体化项目。
  规划建设合肥经济圈城际轻轨:根据合肥经济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合肥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共744公里,投资估算1488亿元。其中,合肥至淮南城际轨道长75公里,投资估算150亿元,合淮两市拟共同出资成立轨道建设公司,采用BT方式建设
  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工程总投资7亿元,统筹配置大别山优质水源,加快建设区域性供水工程,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水量分配方案获批。项目建议书完成。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