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合肥经济圈,淮南的快速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资源共享 信息共享 幸福共享
合肥经济圈在“十二五”起步之时,被提到了一个特别突出的位置。合肥经济圈的建设既是安徽省的重大战略、合肥市的必然选择,也是周边城市的共同愿望。当前,合肥经济圈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
在这个圈里,淮南的快速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共建合肥经济圈淮南有优势
在合肥经济圈内,淮南有何优势呢?
淮南的优势第一个是煤,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煤,国家将淮南定义为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淮南是第一个建成的亿吨煤基地,淮南的煤炭因此不光贡献给全省,还贡献给华东地区之内、之外将近12个省(市),同时淮南保障了上海每天六分之一的供电量。同时淮南在能源上还更进一步拓展,比如瓦斯治理、生态治理,技术转让等,这是淮南的能源优势。
淮南的第二个优势是水,淮南水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淮南也是千里淮河重要战略地。工业发展最需要的两大要素——能源和水资源,淮南都具备。
同时淮南是重工业基地,淮南的产业工人在全省位居前列,产业工人有60万,造就了一支庞大的技术、技师队伍,同时拥有丰富的经验。
淮南还有广袤的消费市场,这些对于合肥经济圈内兄弟城市来说,不仅是一种错位的产业、错位的产品,带可以有效地互补。
在合淮同城化规划过程中,除了陆路交通、水上交通,淮南还在发展城际铁路,随着合淮运转效率畅通提高,淮南的很多要素会得到更好地提升。
在此之外,合肥和淮南共建一个合淮工业走廊,这个工业走廊布局从合肥的北门一直到淮南的山南新区,这个合淮工业走廊也是江淮地理形成的一个脊梁,对未来合淮两个市的工业结构调整,总量发展都留有很广袤的发展空间。这个工业走廊可对东迎接承接、对西产生辐射、对北产生带动、对南产生影响,对整个合淮两地的工业结构,甚至对江淮的工业结构、对安徽的工业结构调整都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合淮工业走廊里面不但有两条高速公路和两条一级公路,城际高铁,还有国家的高铁,还有一般的运输铁路,像这样重要的基础设施全部完备的条件也只有合肥到淮南具备。
共建合肥经济圈淮南有定位
随着合肥经济圈各市的快速发展,淮南与圈内其他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关联度越来越高。《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对圈内每个城市功能进行了定位。从定位情况看,五市发展目标各有侧重,有利于五市发挥优势、错位发展。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淮南将在能源、水资源和产业等方面为经济圈各市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在能源方面,淮南到“十二五”末,将形成亿吨煤炭生产规模、1500万千瓦装机容量、多个百万吨级现代化工产品基地,能够为合肥经济圈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撑。同时,淮南正在按照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争取“直购电”试点,建设局域电网。如果实现圈内城市电力直购,会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形成合肥经济圈新的经济发展优势。
在水资源方面,淮南水资源丰富,淮河穿境而过。目前“引江济淮”、打通江淮运河已经摆上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议事案头。一旦江淮运河得以梦圆,圈内各市可由长江经运河通向淮河,经济圈又多了一条黄金水运通道,淮南也将成为通江达海的“新码头”。
在产业方面,建设合肥经济圈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淮南未来产业发展不可限量,而且多是科技含量高、“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比如煤机制造项目、煤化一体化项目、煤制气项目、新能源汽车项目等,这些项目建成投产,会在经济圈内形成强大的连锁反应,对于优化经济圈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圈发展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共建合肥经济圈淮南有规划
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淮南将把合淮同城化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强核之举,深化与合肥、六安、巢湖、桐城合作,加强体制机制、基础设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市场准入、政策体系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体化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国家、地区,加强专业定向招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未来一段时间,合肥经济圈将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和安徽乃至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空间布局上,淮南是合肥经济圈“一核四翼五带”中“四翼”之一,“五带”之一的合淮发展带。“十二五”期间,淮南将遵循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规律,推进合淮同城化,共建合肥经济圈。以产业园区、工业走廊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有步骤地推进淮南与合肥同城化发展,推进淮南与六安、巢湖、桐城等城市合作发展,共建合肥经济圈。重点发展合淮发展带,推进同城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做到规划统筹、交通同建、信息共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保,逐步实现城市、经济、文化、交通、旅游、环保一体化,将淮南打造成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
共建合肥经济圈淮南有憧憬
安徽的地理分三大块,合肥正好处于经济圈的中心,合肥不断成为交通枢纽中心,中部崛起的核心地段,在建设的过程中,能源基地、制造基地、农业基地、交通枢纽等一旦建成,必将使合肥经济圈成为经济高地,对北对南都有一个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圈内5市在“十二五”期间都有快速发展,经济总量都在翻番,但是结构不大雷同。自身资源禀赋、劳动力的特性,市场的占有、技术的应用等不是简单的相似和雷同,都是在做错位发展、叠加效应。产业链的相互影响和互相补充,对于未来发展非常好。此外,合肥经济圈人口多、消费能力高,“十二五”、“十三五”、甚至“十四五”,这里都是发展的一个高新区,同时,合肥经济圈内的土地资源、空气资源、水资源等非常优越,非常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共建合肥经济圈,实现同城化,得实惠的将是市民。淮南人到合肥工作,合肥人到淮南买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山南过去就归合肥市管辖,合肥市支持淮南建设,划了几个乡镇归淮南管辖,合肥很多的市民已经在山南买房子,淮南很多市民在合肥、长丰县买房子,淮南人到合肥感到耳目一新,不断接触新概念,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有新的思想、新的作为。合肥人到淮南,感受到老工业基地,感受到淮南厚重的古老文化,感受到淮南人民的质朴和勤劳,也感受到新的能源之城、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的变化。
目前,合肥、淮南两市都在不断地创造硬件和软件,使两市人民真正感受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幸福共享。
(记者 李钧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