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互动互融 合作共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互动互融 合作共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16 1:32: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大力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

  在合肥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淮南是第一个提出与合肥进行同城化发展的城市。

  合淮同城化,对于两个城市来讲,文化是相通的,习俗是相通的,经济是互补的,发展是错位的和相互补充的,未来将形成1+1>2的发展格局。由于我们在实施合淮同城化这一追求,所以合肥蓬勃的发展,必将带动淮南快速发展。

  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从全国范围看,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因地域的无阻隔性、产业的关联性、人文历史的相似性,邻近城市要求与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的呼声愈发强烈。继深圳与香港最早提出同城化发展理念后,吉林与长春、开封与郑州、抚顺与沈阳等先后开始同城化建设,目标都在于发挥优势,协同发展,实现共赢,构筑1+1>2的发展格局。这种省会城市与邻近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给淮南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淮南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日益暴露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城市功能不完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矛盾和问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有利于淮南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借助合肥的科技支撑和新技术的持续投入,在发展壮大煤电化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努力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合肥与淮南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交通便利、往来频繁,资源不同、优势各异,产业错位、互为补充,具备同城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淮南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合淮同城化”的战略设想,专程与合肥市的领导进行了交谈,并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响应。2007年12月26日,两市共同签署了《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合淮同城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加快了我市融入合肥经济圈的步伐,而且我们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雄厚的产业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提供了强劲动力。

  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淮南、合肥同在江淮之间,同属江淮丘陵地区,在汉朝时同属古淮南国,吴楚文化、西汉文化、淮河文化一脉相承,著名古战场、著名典故、著名历史人物时空关联,两地民风民俗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充分挖掘、利用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打造区域文化圈,对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形成区域经济圈的要素不仅仅是经济,文化和传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极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圈,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了区域经济圈的魅力,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发动机。这两个区域经济圈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来自于强大的文化实力,来自于深厚的人文背景和强大的城市文化所起到的聚合作用。

  城市圈也是文化圈,文化圈支持经济圈,没有形成文化圈,经济圈的发展迟早要受制约。据悉,在下步工作中,淮南市将把建设文化圈作为建设合肥经济圈的一项重要内容,挖掘文化底蕴,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开发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素质,在区域内构建“文化事业共享,文化产业互补”的格局,以区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合肥经济圈大提升、大跨越。

  能源优势得天独厚

  淮南是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之一和6大火电基地之一,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全市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远景储量444亿吨,占安徽省的71%,是中国黄河以南、东南沿海地区资源条件最好,也是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煤层气储量约6000亿立方米。现有安全高效矿井16对,年生产能力接近亿吨;有5座大型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和两座煤矸石发电厂,装机总量9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465亿千瓦时。目前,长三角所用煤炭四分之一来自淮南;上海每天所用电力中六分之一出自淮南。可以说,煤炭、电力是淮南最大的资源禀赋,淮南也因此被誉为“华东工业粮仓”。

  近年来,淮南顺应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两型城市”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产业发展思路。

  把立足煤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基。淮南是全国首个投产的亿吨煤基地,淮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离不开、丢不开煤,还要依靠煤炭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国家的战略需要。淮南将以建设新型能源城市为目标,积极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把延伸煤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依托国内外先进的煤化工技术、煤化工产业园、大型煤化工企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推进煤电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实现多层次增值,努力打造双百亿级煤化工产业群。把不唯煤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淮南煤机制造的传统优势,提升了煤机产业的集聚度、关联度和耦合度;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建设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把超越煤作为转型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城市大建设推动服务业大提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壮大金融、保险、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总的来说,淮南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立足“两型”,高端带动,循环节约,提升能级,形成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主体,兼有纺织、电子、机械、造纸、食品、建材、高新技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实现在发展中调整、调整中优化、优化中升级、升级中转型,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打造安徽核心增长极

  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内各兄弟市各展所长、抱团发展,在发展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合作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建立、一体化市场推进等方面,达成大量共识,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圈内五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骄人成绩。2010年,圈内五市GDP4741.2亿元,占全省的38.7%,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1.6%;人均GDP2.4万元,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725.6亿元,占全省的35.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8.64、利税总额529.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58倍、3.56倍。可以说,合肥经济圈已经成为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支撑、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引擎。目前,合肥经济圈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合肥经济圈各市具备功能齐全的生产要素,土地、水电、煤炭、铁矿石等自然资源丰富,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也十分丰富,还有广阔的内部市场和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可以预见,只要紧紧抓住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国家加速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共享共建的发展道路,不久的将来,合肥经济圈的经济总量一定能够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合肥经济圈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区域的重点城镇群、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区域合作的典范。

记者 李 钧 罗 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