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让规划成为一体化建设引领者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规划成为一体化建设引领者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11 0:59:5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大力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为促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2009年底,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合肥经济圈五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完成了《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抓住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将合肥经济圈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区域合作的典范,带动全省经济的跨越发展。

     《规划》中把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放在首位。在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合肥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优势,以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为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合肥从集聚发展转向带动发展。建立区域产业体系。按照集聚、集群要求,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一体化进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消除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区域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强化“一心、四翼、多极、九点”的城镇结构:“一心”是指合肥一个龙头城市;“四翼”是指淮南、六安、巢湖、桐城四个中心城市;“多极”是指合肥经济圈的优先发展城镇,包括肥东、肥西、长丰、舒城、寿春、霍邱、霍山、金寨、无为、庐江、和县、含山、凤台等县域性城关镇;“九点”是指合肥经济圈的重要活力点,包括高刘-炎刘、下塘、袁庄、三河-杭埠-同大、长临河-忠庙-黄麓、郑蒲-二坝、冯井、叶集和双港-新渡。

      打造“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布局:“一区”是指由合肥市中心城区、淮南市中心城区、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桐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五轴”是指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叶发展轴、合桐安发展轴和合淮阜及合淮蚌发展轴;“三带”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是指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城镇功能型组团、交通枢纽型组团、风景旅游型组团等。

      《规划》中还结合合肥经济圈五城市的发展特点与各自优势,对产业合作发展、交通合作发展、骨干网络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规划,促进五城市的一体化发展。以规划为引领,构筑以合肥为核心,淮南、六安、巢湖为中心,桐城为副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记者 周莹莹)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