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很难想象地域宽广、拥有众多人口与各类产业的庞大城市,能够像人一样在朋友圈里如鱼得水。不过在合肥经济圈的五座城市,已然开始享受“圈”经济带来的发展。昨天下午,记者就合肥经济圈相关问题专访了两位国家知名经济学家。
经济圈就是聚合城市的力量
人物档案
李稻葵,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2年)。
对话
记者:“去过合肥吗?”
李稻葵:“去过很多次了,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合肥举办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全国500强发布会的时候,我去做了一个关于经济方面的发言,合肥城市很漂亮,我还参观了滨湖新区、政务区。”
记者:“如何看待城市经济圈?”
李稻葵:“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光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会受到很多局限,但有针对性的联合,融入网络,形成集聚,便比较容易获得投资、生产资料等要素的流入。所以学术界公认,21世纪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会日益集中于城市圈,而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记者:“建设城市经济圈,有何好处?”
李稻葵:“举个例子吧,纽约都市圈跨越美国10个州、囊括45个大中小城市、人口达到6500万,如果孤立地看,纽约都市圈中波士顿、巴尔的摩等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单一的。但放眼整个都市圈,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合理,增大了城市间的互补性、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合肥经济圈也是如此,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自身优势。经济圈,就是聚合的力量。”
声音
一提到买房,让众多年轻人头疼,房子像一座大山,压在不少人身上。房价问题,李稻葵也很关注,“我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土地文化传统,让中国百姓特别喜欢持有房地产,但过高的房价对于百姓购买力的削弱和促进内需都相当不利。”
李稻葵建议,房地产行业要合理调控,如果不调控,房地产价格就会演变成财富分配的工具。
“像南京、合肥、武汉这样的城市,都是人口超过600万的省会城市,在新一轮的城市进程化中发展潜力是很大的,但如果再继续模仿浦东开发模式,肯定对于这些城市的长期发展不利。”
“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如果继续步北京、上海的发展后尘,是不可能得到长期的发展的。” 李稻葵说。
印象
瘦高的个子,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干净的皮鞋,整洁利落。他的说话风格一如他的装扮,简洁明了。在回答问题时,他总是注视着你,让人心里暖暖的。
本报记者 付艳 郑静 文/图
一卡通助“圈”内更畅通
人物档案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他现在是学者,却曾经是官员。他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见长,每年主持多个改革热点课题的研究,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这个偏于一隅的学术机构放眼八方,蜚声海内外,他,就是被称为改革“智囊”的迟福林。
对话
记者:“您来过合肥吗?”
迟福林:“最近几年没有来过,但合肥给我的印象很好。”
记者:“您对合肥经济圈怎么看?”
迟福林:“圈内资源共享,在‘圈’内就可以享受各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好处,除道路外,供水、供电、供气这些特别的基础设施也可纳入长远的共享范围。应该研究好如何让老百姓更加便捷地享受这些资源。”
记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迟福林:“比如说可以发展城市‘一卡通’,应在圈内率先联网,这张卡将可在金融、科教、商业、交通、医疗、社保等行业广泛使用。让老百姓带着一张卡就能方便跑‘圈’的愿望将不再遥远,统一医保卡,推广统一电子病历,不论是合肥的医院还是经济圈其他城市的医院都可以参照以往的治疗记录给出治疗方案,各项医保政策也要推进。”
记者:“合肥经济圈在促进资源共享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区号统一、30分钟可以到达圈内任一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城市供水管网等,您如何看待?”
迟福林:“在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经济圈中,每个城市既是圈子中的一分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又能融入圈中,享受整体带来的便利。”
声音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迟福林告诉记者,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有产物,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
迟福林介绍,长三角、珠三角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估计在两三年内会有一定的突破。
迟福林建议,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无论在什么地区就业,都能享受到与该地区户籍居民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时期明确规定50%的土地收益要用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住房保障,并建立符合农民工实际需求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印象
从新华社朋友那里要到迟福林的号码,心里有些忐忑,他会接受我采访吗?“小鬼,你要问什么?”迟福林第一句话便打消了我的紧张。
(合肥晚报 记者 付艳 郑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