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巢湖市委书记陈强
“建设合肥经济圈,是省委、省政府重要的区域战略布局。从全省大局来看,谋划合肥经济圈是必要的;从合肥发展来看,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必然的;从巢湖自身来看,融入合肥经济圈是必需的。”日前,巢湖市委书记陈强在接受合肥经济圈媒体联合专访时,连用三个排比句来阐述他对建设合肥经济圈的理解。
“巢湖作为合肥联系最紧密的副中心、经济圈东向发展的前沿地,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更为难得。”陈强表示,“巢湖必须抢抓与‘圈’共舞、壮大自身的黄金机遇,全力推进合巢同城共建提挡加速,以接受‘核爆’的强辐射,谋求自身的新‘核变’。”
记者:作为合肥经济圈的一份子,您对巢湖如何与圈内兄弟城市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发展”有哪些好的谋略?
陈强:巢湖作为“圈内人”,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大开放的意识,找准“圈”内定位,创新合作理念,推进与“圈”共舞、同城共建。
科学谋划战略定位。在谋划巢湖发展的走向中,我们认真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安徽发展大势和巢湖的独特优势,把融入合肥经济圈、加快建设滨湖城市宜居福地,作为“四大建设”重点战略之首,突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在与合肥经济圈融合中,提出“四同四联”,即逐步实现规划同筹、交通同网、科教同兴、环境同治和产业联动、市场联体、旅游联线、信息联通。在谋划巢湖“十二五”发展中,我们以负重赶超、科学发展为奋斗方向,以加快转型为主线负重赶超,以加速发展为主题争先进位,为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发挥巢湖应有的作用,作出巢湖更大的贡献。
突出“三区”建设重点。我们把融入合肥经济圈与抢抓皖江示范区机遇紧密结合起来,规划和建设了产业示范区、滨湖新城区、旅游度假区,这是巢湖争抢产业转移机遇、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争抓区域合作机会,加快自身崛起的重要动力。巢湖要在合肥经济圈同城共建中张扬特色、发挥优势,必须狠抓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结构调整等关键性环节的突破。
始终抓紧社会和谐这个“基础基石”。以民生保障、文化繁荣、生态环保、平安创建为抓手,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记者:巢湖市在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您认为,目前已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
陈强:这两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取得了初步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加强与合肥市的对接合作。在规划体系上,以合肥经济圈规划纲要为指导,组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环巢湖区域概念性规划、环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园区、交通建设、土地利用和资源保护规划、滨湖北岸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在交通对接上,与合肥共建的滨湖旅游观光大道巢湖段已经全线贯通,S105巢湖至乌江段一级路改造工程今年将通车,巢湖新港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裕溪复线船闸和巢湖船闸扩建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在产业联动上,已有50多家企业为江淮、合力、荣事达等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与合肥市签订了无障碍旅游协议。在环境治理上,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共同签订了巢湖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前期工作,启动建设一批水环境治理项目。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以融入合肥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按照“拥湖西进、合巢同城化”的战略取向,高水平建设滨湖新区,高强度推进老城改造。去年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巢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了交通、旅游等17个专项规划;通过国际招标,编制了30平方公里滨湖新城区概念性规划,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实施巢城“路桥大会战”,新建改造26条道路、7座桥梁;组织千名机关干部入户帮拆迁。全年市政府投资巢城建设32亿元,是前三年的总和;拆迁126万平方米,是前五年拆迁量的总和;新建改造城区道路63公里,道路面积244万平方米,是前八年的总和。去年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加紧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与合肥市签订了两市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重点项目和具体工作的经常性沟通机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分解了26项重点工作和任务,明确每项工作的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直接责任人和工作进度等具体要求,有力有序地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
记者:站在“十二五”新起点上,合肥经济圈将迈向新的征程。请您畅想一下,未来五年,合肥经济圈建设将会给巢湖人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陈强:建设合肥经济圈,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安徽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更好地改善圈内城市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想,巢湖人民一定会从合肥经济圈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
收入将会更快增长。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在融合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就业的增加、城乡的繁荣,带动老百姓收入的提高。
出行将会更加便捷。随着同城化的推进,一大批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将圈内城市联为一体,圈内百姓的往来变得快速顺畅,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人员往来的增多、商贸流通的繁荣。
生活将会更为多彩。未来,在同城化的前提下,两地老百姓的生活将更加便利,拥有更多选择。比如,经济圈内各市统一电话区号,就会免收漫游费用;在户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政策方面的对接,将会大大降低成本,给老百姓带来制度红利。“同城效应”,除节约经济交往时间、提高效率外,还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合理流动和商务来往的极大便利。
(巢湖日报记者 刘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