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积极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从“好就业”到“就好业”群众“饭碗”越端越稳
日前,2025年大通区金秋招聘月专场招聘会在大通区零工市场举办。本次招聘会共组织26家用人单位参加,涵盖销售、操作工、财务、管理等多个行业领域,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力求全方位满足不同类型求职者的就业需求。
求职者苏兴,以前在苏州一家企业做过服装操作工,想在家乡找一份与服装操作工相关的工作。招聘会现场,他相中了淮南市富华服饰有限公司,并登记了求职信息,因为有相关工作经验,很快被企业录用。
“招聘会现场发放企业招聘信息宣传单、就业、社保、劳动政策解读材料及法律法规宣传资料近200份,吸引140余名求职者进场交流,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0余人。”大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今年以来,大通区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在全区15个城市社区搭建线上平台,并实现社区全覆盖,其中瀚城、远望等9个社区被认定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瀚城、居北、洛河3个社区挂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截至目前,社区快聘小程序浏览量累计达829819次,居民登记3267个,求职居民目前有62人,企业注册365家,目前在招岗位271个,累计就业居民152人。
建设零工市场,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平台
今年5月16日,大通区人力资源零工市场揭牌启用,标志着我市首个零工市场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致力于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设置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招聘求职、零工作业、休息等候等功能区块,采用“线上+线下”双驱动服务模式,线下配备专职服务人员提供政策指导、岗位匹配、就业帮扶等服务,线上通过“淮南零工”线上小程序,让求职者可随时查看用工信息、一键直联。
零工聚集在哪里,驿站就建设到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2023年、2025年,大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引入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先后建设了淮南市首家“零工驿站”和“零工市场”,让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到丰富的就业岗位,实现由马路边“人找活”向市场内“活找人”就业模式转变。
搭建一座“桥梁”,让企业与求职者实现双向奔赴
10月24日下午,大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辖区重点企业富华服饰有限公司赴安徽理工技师学院,商谈校企合作,解决用工难题。会上,企业介绍了发展情况、岗位需求、福利保障及晋升机制,校方就专业设置、毕业生规模与就业意向作了说明。双方围绕共建见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推进技能提升等合作机制进行深入交流,并计划组织有意向就业学生赴企业实地观摩,开通“校企直通车”,实现“引企入校”送岗位、“访企拓岗”促就业。
大通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企业多、用工需求量大。大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积极对接用工企业,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广泛宣传企业就业需求。通过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让企业与求职者实现双向奔赴。今年以来,共开展招聘会70场,服务企业1235家,达成就业意向886人,安徽公共招聘网新增发布单位数156家,个人简历发布953份。
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宝妈就业。大通零工市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辟“零工车间”,设置“宝妈岗”,让宝妈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通过做点缝纫的零活学点技能,增加收入补贴家用。目前,已帮助56位宝妈实现家门口就业。
强化技能培训,让求职者一技在手好就业就好业
左手稳稳托住头颈,右手轻轻擦拭,育婴员王霞为新生儿洗澡时动作娴熟利落。“婴幼儿洗澡看似简单,其实学问不小。”王霞说,她通过参加育婴员培训班,学习了婴幼儿卫生保健、生活照料、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如今已成为一名专业月嫂。
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大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提升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工作导向,采取“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制”等培训模式,依托实训基地,围绕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开展电焊、家政服务、养老护理、育婴员、中式烹调师、叉车工、服装缝纫、电子商务、机械加工等技能实训,让求职者一技在手好就业、就好业。
据悉,今年以来,大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辖区内的安徽中辉集成房屋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唐兴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市乐森黑马乐器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岗前培训7期,包含焊工、磨工、装饰装修工等多个工种,培训159人,含农民工130人,接受技师研修补贴申报65人。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潘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