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让“土特产”变成“金饭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土特产”变成“金饭碗”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1/3 9:46:0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西瓜红蜜薯、哈密冰糖心、小花叶紫薯……10月31日一大早,种植户杨慧走进蜜薯种植基地,精心挑选了5个品种的优质蜜薯,清洗、装箱,准备参加2025皖美绿色食品博览会。在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尹祠村,昔日的“土特产”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金饭碗”。

2020年,杨慧从广东返乡创业,成立了淮南专薯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亩抛荒地里试种蜜薯,成为扎根乡土深处的“新农人”。

“春薯4月种9月收,夏薯6月种10月收,现在正是夏薯收获季,亩产5000斤左右。”杨慧一边组织村民们挖蜜薯,一边和记者唠着。

脱贫户李芹顺着一垄垄蜜薯秧,拽出一串串红皮蜜薯,脸上露出笑容。自从来到合作社打工,种植、除草到收获,她啥活都干,每天收入120元,既贴补了家用,还能就近照顾孩子。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尹祠村蜜薯种植基地已超过1000亩,需要的人工也越来越多。尹祠村党支部书记尹维军介绍,蜜薯基地已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务工5000多人次,大多为脱贫户和监测户,年总增收60万元。

“蜜薯红皮红心,烤熟后里面都能流蜜!”尹祠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盎有空就来到蜜薯基地转悠。他指着不远处的瓦埠湖告诉记者,这里有着充沛的水源,土地富含有机质,轮茬种植红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过去的抛荒地都种上了粮食。

近年来,尹祠村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招引广东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5000亩红薯种苗脱毒扩繁及红薯种植回收项目’,第一期60亩红薯种苗露天大田扩繁试验成功,可供300亩地种植。”李盎说,在淮南市第四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擂台赛上,尹祠蜜薯获得一等奖。

按照“链式发展、上下延伸”的发展思路,尹祠村村集体和淮南专薯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了“蜜薯研学基地”“蜜薯种植水肥一体化”等一批产业项目,由合作社负责供苗—指导—回收,周边26户农户种植蜜薯500亩,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带动100余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咱们有淮南市甘薯领域首个绿色食品认证,还注册了商标,未来的品牌会越来越响亮!”杨慧正说着,一个电话从广东江南果蔬批发市场打来,催着100吨蜜薯发货。

沿着一条400多米长、3米宽的水泥混凝土道路,大货车直接开到蜜薯基地,一袋袋蜜薯从田间地头运往全国各地。

“今年,驻村工作队为基地新修了道路,让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解决了运输问题!”杨慧不住感慨。

从一片蜜薯田到数个种植基地,尹祠村的小蜜薯撬动了甜蜜大产业,不仅带动了本村致富,还联动了周边村的连片种植,昔日的贫困村蝶变为明星村。

“村里将借助S19淮桐高速建设机遇,结合田家庵经开区西区发展规划,继续培育壮大蜜薯产业。”李盎说,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村为主体、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建设新模式,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增收。

“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蒋超表示,这为淮南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提质增效、绿色生态、数字赋能、全链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蔬菜瓜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蒋超说。

(安徽日报记者 柏松)

(11月2日《安徽日报》一版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