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码”解锁乡村振兴新路径
——记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凤台县朱马店镇联民村
近日,记者走进凤台县朱马店镇联民村,村庄道路干净平坦,两旁的树木色彩斑斓,村庄环境整洁宜居。村民文化广场上锣鼓欢腾,舞步轻盈。村民们由衷赞叹:“环境美了,腰包鼓了,乡风文明了,心里更亮堂!”
近年来,联民村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探索出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以文明创建赋能乡村振兴,让联民村蜕变成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制度筑基,激活治理新动能
“文明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朱马店镇纪委副书记、联民村第一书记万计燕一语道破治理关键。联民村将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入村规民约,创新推行“门前三包”(清垃圾、清路障、清杂物)责任制,并配套建立“卫生积分超市”激励机制。村民日常维护环境卫生的行为被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公益性岗位人员定期巡查评分,确保制度落地生根。
这套“小积分”成功撬动了“大文明”,让“各扫门前雪”真正成为全民自觉的行动准则。如今,联民村道路硬化率和“户户通”水泥路覆盖率均达100%,744户3200余人用上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移风易俗,涵养文明新风尚
面对困扰乡村的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联民村敢于“破旧立新”,创新引入“文明股”机制。将抵制高额彩礼、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文明行为纳入积分体系,与“门前三包”积分联动,使抽象的乡风文明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硬指标”。
村民脸上的喜悦之情印证了移风易俗的成效。“以前娶儿媳太难了,彩礼负担太重。今年五一,我家儿媳进门花费比以前少了一大半!”村民高凤感慨地说。
村里常态化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每年表彰各类先进典型10户,用身边榜样教育引导群众,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深入人心。
产业赋能,甜蜜经济链式生长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联民村以科技赋能农业,精心打造特色产业。依托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200亩枣蜜桃特色产业。安徽永香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小所告诉记者,这种兼具枣香与桃甜的特色品种,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带动6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为突破鲜果销售瓶颈,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村里与企业联手谋划产业升级,投资建设枣蜜桃酒厂。预计酒厂投产后,可年产果酒1万斤,实现销售额2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
同时,联民村积极探索“农业+旅游”融合模式,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采摘游、休闲观光游,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联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5.16万元,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富民强农动力足,乡村振兴绘新景。如今的联民村,村子更美了、产业更强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全国文明村镇”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也激励着联民村的干群接续前行。“我们将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成果,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提升,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将‘全国文明村镇’这张名片越擦越亮。”凤台县朱马店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丁燕刘表示。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