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破“矸”重生
——新东辰集团中兴公司煤矸石山治理绘就生态民生新图景
秋日的阳光下,昔日的煤矸石山已被连片的玉米地覆盖。饱满的玉米棒从宽大的叶片间探出头来,裹着翠绿的外衣,顶端的红缨随风摇曳,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每一株都透着蓬勃的生机。
很难想象,这片孕育着丰收的土地,曾是一座高达数十米、寸草不生的煤矸石山,如今“黑色疮疤”已蜕变为“绿色粮仓”,书写生态修复的生动答卷。
“以前出门见‘黑’,现在满眼是‘绿’!”李咀孜村村民赞不绝口。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新东辰集团中兴公司持续推进煤矸石山治理,让昔日废弃矿渣堆逐步恢复土壤活力,变身稳产高产的良田,交出了生态与民生双赢的答卷。
近日,新东辰集团中兴公司完成这片复垦地的第一次玉米收割——作为企业应对煤炭行业下行压力的“破局之举”,经过两年多生态修复实践,通过矸石山降坡平整复垦技术,成功将90余亩废弃矸石山改造成绿色农田,首季虽受雨水影响,亩产仍达到了400公斤,真正实现了“黑山”变“金田”。
市场寒冬中的生态突围
面对煤炭行业整体下行压力,新东辰集团中兴公司没有选择“等靠要”,而是主动响应集团创新发展部署,以生态修复破局开拓新赛道。公司领导班子曾多次表示:“越是市场低迷期,越要练好内功,通过生态修复培育新的增长点;更要守护好淮河岸边的生态环境,让‘破局’既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价值。”
自2023年9月正式承接李咀孜矸石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起,中兴公司毅然决然肩负起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任,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成立工程项目部,举全公司之力,全力投入李咀孜矿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中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部成立后,便注重在配套完善安全、环保设施上下功夫,坚持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两班倒作业模式抢工期、赶进度,同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管理人员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始终坚守一线监督安全作业与施工质量。先期矸石搬移、山体及水塘推平、坑洼处填平找补等各项施工作业,前后共动用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等30余台(套),车辆转运约10万次,施工总面积约33500平方米。
“黑山”变“金田”的生态奇迹
2024年10月中旬,中兴公司启动实施李咀孜矸石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复垦工作,复垦总面积90余亩。施工团队严格按照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锚准规划好的高程、界边、界点进行科学、精准施工。团队一边使用工程机械对场地进行反复修整,一边组织人工到场地内不间断捡拾清理杂物。半年多时间,该公司从各基层单位轮番抽调职工赶赴现场,先后出动上千人次,捡拾清理地表杂物50余吨。自今年初开始,项目进入黄土覆盖阶段,大量黄土连天加夜运入场地,施工人员24小时轮班作业。项目部严格按照覆盖黄土0.8米厚,覆盖后场地高程需达到21.3米的工作要求组织施工。经过3到4个月的精细作业,黄土平整与标高施工于5月份顺利完成。6月初转入绿植种植阶段,施工团队组织开展旋耕除草作业,有序翻耕土地,精心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并按照标准把控好植株间距,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生态修复的康庄大道
中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破局’不仅是改造一座山,更是探索一条路——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区域治理结合,使技术成果可复制、能推广。”
站在首季丰收的新起点,新东辰集团中兴公司的“破局”之路正稳步延伸:杨家地生态修复工作已启动,正有序推进;公司还计划承接更多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扩大“黑山”变“金田”的成果;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让绿色转型红利惠及更多职工与周边群众。
从“黑色污染”到“金色丰收”,新东辰集团中兴公司以生态修复为“破局”关键,让淮河岸边的李咀孜矸石山完成华丽蜕变。这条探索之路,不仅为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更延续了新东辰集团处置煤系固废物的经验优势,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样本。“生态修复不是负担,而是‘破局’的新动能。我们用‘黑山’变‘金田’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该公司负责人说。
(记者 鲁松 通讯员 蒋忠宝 刘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