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最大的阳数,是阳之极。农历九月初九,月与日都是九,两个九相逢,也意味着两个阳数相重,故称重阳。阳是正面、光明的意思,重阳节代表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但是九是阳数的极限,阴阳平衡,过了九后,事物又会回到元点,重阳节也代表着要避免灾祸的寓意。所以重阳节有很多别称,比如茱萸节、老人节、登高节、菊花节等,这些别称都突出了祥和健康、消灾祈福的主题。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以下活动:出游赏景:重阳节时值农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是出游赏景的好时节。登高远眺: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登高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身心健康。观赏菊花:重阳节古来又称菊花节。文人墨客赏菊赋诗,和友人饮酒作伴是一件乐事。饮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节日中必不可少、能够带来好运与平安的圣酒。吃重阳糕: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佩茱萸:在古代,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可以入药,能消积食,治寒热。祭祖:在某些地区,重阳节还要祭祖。敬老活动:现代人对于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主要是敬老感恩。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做一些孝敬父母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