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9月中旬以来我市阴雨天气偏多,低温寡照和高湿环境对农作物后期生长不利的影响,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统筹安排部署,紧密环节衔接,优化服务保障,全力以赴推进秋收秋种扎实开展。
为加快抢收,我市加强调配收获机械,全市累计投入联合收割机1.59万台(含履带式1.56万台),日均收获能力约40万亩,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在强化抢烘上,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49个应急作业队和290个烘干点的基本信息,引导各类烘干主体全面启动粮食烘干作业,全市1837台粮食烘干机开足马力,日烘干能力3.6万吨。成立3个指导服务组,统筹协调492家农机维修企业、1486名农机维修人员,全方位保障秋收期间农机正常作业。同时,积极协调学校操场、文化广场、闲置厂房等场所,无偿提供给农户晾晒,有效减少霉变粮、发芽粮,保障粮食品质。市农业农村局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派出6个市级包保指导组,各县区也相应成立工作组和技术指导组,不间断深入田间地头,全力解决农机调度、烘干保障等关键问题。落实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包联服务规模种粮主体制度,220名业务骨干“面对面”指导1411名种粮大户,根据田间湿度和作物成熟度进行科学抢收。9月中旬以来,通过12379气象平台、“安徽农管家”网络平台,向4425个种粮大户(50亩以上)、2370个农业生产托管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送技术短信10次。市农业农村部门与气象部门协商,提供秋收秋种期间专项气象服务,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联合交通运输部门保障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通畅,协调石油石化部门优先供应农机作业用油,给予加油专项优惠。协调环保部门,允许各类烘干主体在秋粮烘干作业时使用清洁燃煤、生物质等固体燃料。和供销部门协同,做好农资调运和稳价保供工作。与农业承保机构建立完善信息互通机制,协同做好农业保险理赔。同时,与宣传部门联手,在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上主动发声,广泛宣传淮南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丰收故事,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工作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