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祖父陆佃和父亲陆宰都是宋代文化名人。陆佃字农师,号陶山,受教于王安石,官至礼部侍郎、吏部尚书,是著名经学家,著书达242卷之多,其中训诂著作《埤雅》和个人诗集《陶山集》在当时均具有一定影响。陆宰建有藏书楼“双清堂”,藏书数万卷,“能诗,经学亦颇有根柢,谙朝章典故”,著有《春秋后传补遗》。陆游母亲唐氏的祖父唐介,舅舅晁冲之和堂舅晁补之、晁说之、晁咏之都是北宋著名文人。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陆游不想接受早教都难。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有不同的称谓:襁褓、孩提、垂髫、总角、束发,到弱冠就是成年人了。“孩提”是指两三岁的幼儿;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幼童称垂髫,进入开蒙年代。陆游的孩提时代是在淮南度过,并且早早就在淮南发蒙,他在两首诗中说到此事。
其一,《次韵邢德允见赠》颈联“细思渭北希高价,终胜淮南诮发蒙”。大意是,仔细想想,渭北的贤才期待有更高的评价,胜于淮南之人嘲笑初学者的知识肤浅。
其二,《上章纳禄恩畀外祠遂以五月初东归?其四》尾联“死前幸作扶犁叟,免使淮南笑发蒙”。大意是,希望自己死前能做一个扶犁的老农,以免淮南人像笑话当年自己未开蒙时的那样糊涂。
所引两联虽然直白,但寓意非常。陆游为什么拿淮南人而不是其他地方人的“诮发蒙”“笑发蒙”当回事呢?没有其它解释,就是他当年在淮南发蒙时,曾经因为自己的“愚笨”,遭到过别人的“讥诮”和“嘲笑”。现在再让淮南人诮一下笑一下,亦无所谓,旧事重提,自嘲自乐而已。“淮南”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在陆游以前的历史上有过淮南国、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的建制设置,基本都以寿春县为治所。两首诗表明,陆游在寿春时就开始了启蒙教育。
那么陆游何时去的寿春,又是何时离开寿春的呢?事情又得从其出生说起。陆游出生时,“中原无事”,陆宰继续由水路向东京北上。途中,宋金战争爆发,女真族骑兵一路南下,东京危急。宋徽宗是一位艺术家皇帝,除瘦金体书法外,其诗、画、印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面对外敌入侵,宋徽宗却乱了章法,朝廷乱成一锅粥,不知道陆宰见没见到皇帝,反正他没能按原计划到洛阳赴任,而是被朝廷临时派到河东泽(今山西晋城市)、潞(今山西长治市)一带的抗金前线,以京西路转运副使的身份负责军需供应。
陆宰为安全起见,将家眷安置在河南荥阳,只身赴任。陆宰本来尽心尽力地在抗金前线履职,没想到却遭到御史徐秉哲的诬陷而免职。这时宋徽宗已经禅位,宋钦宗正在苦撑危局。陆游《跋周侍郎奏稿》提到此事时说,“及先君坐御史徐秉哲论罢”,于是携全家“南来寿春”赋闲。于北山将此事系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陆宰罢直秘阁转运副使。由荥阳南迁寿春,约为今明年事”。于北山特引《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册)《职官?黜降官》六作注释说,“徐秉哲于靖康二年正月一日已为开封尹,则为御史当在此前”,可见陆游随全家南来或南迁寿春的时间只能是在靖康元年,时年陆游虽虚龄两岁,但还不满周岁。
那么陆游又是何时离开寿春的呢?陆游自己的记忆比较模糊,给出的时间范围在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元年(1131年)之间:《诸暨县主簿厅记》说:“建炎绍兴间,予为童子,遭中原丧乱,渡河沿汴,涉淮绝江,间关兵间以归。”《杂兴》(第三)说:“家本徙寿春,遭乱建炎初。”《衡门感旧》说:“忆昔寿州归,绍兴初纪元。”
《陈君墓志铭》将绍兴纪元排除:“建炎四年,先君会稽公奉祠洞霄。属中原大乱,兵祲南及吴楚,谋避之远游……于是奉楚国太夫人间关适东阳……居三年乃归。”会稽公即陆游的父亲陆宰,楚国太夫人即陆游的祖母郑氏;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市。此段记载说明,陆游全家离开寿春的时间最晚也是在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
根据陆游有关自述,学者们研判陆游离开寿春的时间说法不一。清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系于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是岁,寓寿春……盖南归亦在是年也”;于北山《陆游年谱》与钱大昕同:“中原大乱,渡江淮,归山阴旧庐,盖皆此时事”。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七《陆放翁年谱》则将其系于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盖先生生而遭乱,其父挈之避兵,由寿州过江,又侨居东阳者三年。至绍兴二三年,始归山阴。”三位先生之言都用了“盖”字,具有大约、大概的推测性判断。
钱大昕和于北山将陆游离开寿春的时间都系于建炎元年,可能忽略了陆游诗中由两个关键词透露的两大信息。第一个关键词是“发蒙”。“终胜淮南诮发蒙”和“免使淮南笑发蒙”都说明,陆游幼年在淮南生活时已经开蒙。古代儿童的开蒙年龄一般在五岁左右,偶尔会因家庭文化氛围和经济状况不同有所差异,小的会从三四岁开始,大些会在五六岁开始。陆游生于仕宦之家,三岁开蒙也不足为奇,即便如是,也已入建炎二年。
第二个关键词是“淮边”。靖康元年(1126年)年底,东京沦陷。次年初,金兵在东京拥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押解徽、钦二宗北上,北宋灭亡。不久,宋高宗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改元建炎。张邦昌主动退位,将东京交给南宋,但宋高宗已被金人打怕,拒绝还都东京,而是南迁扬州,作为行在(陪都)。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金人再度大举南侵。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宋高宗泥马渡江,逃亡江南。同年十月,“金人陷寿春府”。这时,宋高宗已经逃到陆游的故乡越州(后升为绍兴府)。
“金人陷寿春府”是幼小的陆游第一次直接面对金兵的侵略蹂躏,《三山杜门作歌五首?其一》描绘了全家逃难时的狼狈景象:“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首联是说自己在荥阳刚学走路时,遭到金兵入侵,于是从中原“奔窜”到寿春。下面四句的意思是:夜晚在淮河边上听到金兵马嘶,不等鸡鸣就匆匆奔跳着逃离家园。遇到追赶的金兵,只能怀揣一块饼在草丛中隐藏,逃难路上经常是十天半个月也没法生火做饭。金兵入侵至寿春府时,陆游全家在“淮边”听到侵略者的战马嘶鸣才匆匆逃离寿春,可见赵翼的说法更接近历史真实。
十一月,金兵渡江,占领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十二月,金破越州,随即对宋高宗进行搜山检海式的追撵,这就是《陈君墓志铭》中说的“兵祲南及吴楚”。这时陆游全家虽已回归山阴故里,但也无法平静生活,于是避居东阳,也就是《陈君墓志铭》中说的“适东阳……居三年乃归。”
(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