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以“微”见“心” 让理论“声”入人心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以“微”见“心” 让理论“声”入人心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9/5 9:51:3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现在村里的宣讲可好啦,讲的都是咱关心的事儿,听得懂、用得上,心里亮堂着呢!”近日,八公山区蔡岗村村民王大爷竖起大拇指说道。

今年以来,八公山区立足基层理论宣讲实际,创新探索“微话题、微场景、微服务”三位一体宣讲模式,以“小切口”破题、“零距离”互动、“高效率”服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聚焦热点微话题,用身边故事讲透治国理政大道理

“去年大火里冲进楼道救人的吴怀军,就是咱们治东社区的物业保安!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好人精神就在身边。”在胜利社区的宣讲课堂上,社区干部以“淮南好人”吴怀军的见义勇为事迹为切入点,向居民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5年1月,吴怀军因在火灾中英勇救人先后荣获“八公山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淮南好人”等称号,2025年3月更荣登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榜。这样的“案例教学”正是八公山区“微话题”宣讲的生动缩影。

八公山区坚持从群众视角选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精准捕捉二轮土地承包延长政策、豆腐全产业链打造等基层关切。“这二轮延包呢,简单说就是让咱的地能接着让咱种更长时间。”在八公山镇蔡岗村,宣讲员将理论政策知识转化为家常话,并针对群众实际问题耐心解答。在蔡洼村,村干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讲解“一块豆腐如何做成产业”,介绍豆腐全产业链打造、环境整治、污水治理等具体措施。截至目前,该区已打造《八公山——发展豆腐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歌唱党史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讲好人好事 学道德模范》等9堂精品宣讲课,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为推动理论成果转化,八公山区建立“宣讲+实践”机制。在建井社区清宁园内,社区工作人员与群众以“拉闲呱”的形式,现场收集“楼房漏水、充电桩不足”等问题,并针对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决。今年以来,全区通过入户宣讲、政策答疑等形式,已累计解决群众身边实事千余件,真正让理论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贴近生活微场景,沉浸式互动凝聚基层共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山王镇淮岸社区开展“歌唱党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宣讲活动,这场融入红色歌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的生动宣讲,吸引了社区村民驻足参与。

八公山区立足群众“家门口”的需求,构建起“多场景+微载体”宣讲模式,将庭院、村道、文化广场转化为理论传播的“活课堂”。

针对不同群体,该区推行实施差异化互动策略。在毕家岗街道黄山社区开展“路边宣讲”,网格员用方言解读医保新政,为老年群体答疑解惑。在土坝孜街道上游社区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老党员与青少年通过“党史知识快问快答”,在互动中传承红色基因。为确保群众疑惑“事事有回音”,该区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处置—跟踪反馈”机制,现场解答群众关于就业、教育等方面的疑问。

线上线下的融合宣讲矩阵更让理论传播“声”入人心。线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15分钟宣讲服务圈”,开展“田间课堂”“庭院微宣讲”等流动宣讲;线上,省级、市级主流媒体刊发了《“小院讲堂”听宣讲 村民邻里聚智慧》《擦亮文艺宣讲新品牌》等报道。2025年以来,八公山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各类理论宣讲40余次,各镇街道共开展各类理论宣讲活动800余场次,受众人数近1.4万人次,形成了“线下活动引流线上、线上内容反哺线下”的良性循环。

聚焦关键微服务,实招硬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为了破解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难题,八公山区坚持把政策解读融入办实事中。围绕居民健康安全关切,整合志愿者力量与义诊活动入村宣讲医保报销及健康管理政策,针对性解决老年群体就医难题。同时,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依托社区广场活动以文艺形式生动解读文化惠民政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紧扣社区环境与安全诉求,在普及安全知识、垃圾分类的同时阐释治理法规,现场协调解决楼道杂物清理、消防通道畅通等具体问题,形成诉求响应与整改闭环。

为攻克基层工作难点,治东社区创新“双线服务机制”,线上公开服务热线、微信联络群,线下开展“敲门”入户走访,累计为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20余人次。各社区(村)每月通过宣讲征集意见建议近十条,办结率达90%以上,形成了“简易事项两日快办,复杂事项一周推办”的机制,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这种“理论武装+流程再造”的模式,正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培育‘百姓名嘴’宣讲团,建立理论实践融合示范点,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八公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微+宣讲”模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动能。

(通讯员 胡亚轩 记者 何婷婷)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