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日军弹药库:从侵略工具到侵略罪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日军弹药库:从侵略工具到侵略罪证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27 9:13: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淮南市第十四中学浓荫蔽日的校园深处,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静静伫立。它没有现代校舍的鲜亮,却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这是侵华日军在淮南留下的弹药库遗址,一处沉默却有力的侵略罪证。

不同于校园里的书声琅琅,这座四方建筑自带肃穆气场。近年来,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结构加固与修缮,但有效保留了原始风貌:斑驳的墙体上,深浅不一的痕迹似时光刻下的印记;隐蔽的枪眼、狭小的通风口嵌在墙间,无声诉说着它曾作为军事设施的过往。

“选在这里建弹药库,日军就是想隐藏。”市新四军研究会大通区分会会员崔新雨指着建筑周边茂密的植被分析,如今枝繁叶茂的树木,或许正延续着当年“遮人耳目”的作用,让这座弹药库在战时不易被抗日军民发现。相较于位置醒目的日军司令部,这座弹药库藏在校园东北角的隐秘角落,平日里少有人至,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地方史料与研究清晰还原了它的由来:1938年日军占领淮南后,为掠夺当地煤炭等战略资源、支撑其军事扩张,在九龙岗(现淮南十四中校址附近)建起重要后勤补给点,这座弹药库便是其中关键一环。它的设计处处透着军事考量:四面墙体砌了两排砖,坚固到普通子弹难以穿透;外墙上方预留的枪眼,印证着曾有日军在此值守;考虑到弹药易燃易爆,推测存储区域被设在地板下方;建筑北侧还留存着一座消防池,当年应配套铺设了水源,以备意外火情。 

“这里既存过矿用、民用炸药,更藏过用于侵略的军事弹药。”崔新雨的话语,揭开了这座建筑背后的侵略本质。

直到抗战胜利,这座弹药库才彻底卸下“军事职能”,从侵略工具转变为历史见证。2013年3月,它与大通“万人坑”、站后碉堡、秘密水牢等九处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一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更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淮南,这样的遗址并非孤例。它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罪证链”,直观揭露了日军侵华、掠夺资源、奴役中国人民的史实。相较于文字记载,这些地面遗存更具冲击力——砖墙上的枪眼、厚重的墙体、隐蔽的布局,每一处细节都在“说话”,印证着侵略者的军事部署与野心。

如今,这座日军弹药库依旧静默矗立,但它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它是一座“活”的历史课堂,让参观者触摸到烽火岁月的温度;更是一口长鸣的警钟,时刻提醒着后人:那段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岁月,不容遗忘。无数先辈浴血抗争的牺牲,值得铭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珍视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更肩负起建设强大祖国、守护民族未来的时代使命。

(记者 徐洁 亢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