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谢家集区召开的再就业形势分析会上了解到,截至8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94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10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3人,零就业家庭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始终将困难群众的就业帮扶放在首位,从岗位推荐到技能提升,全力以赴确保就业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谢家集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今年以来,谢家集区已累计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30场,1685家企业带来25622个岗位,以充足的岗位供给为群众就业筑牢根基。同时,该区积极为求职者与企业搭建供需桥梁,组织800余名返乡农民工赴谢家集经开区企业参观,为新南港、俏烽针织等企业输送约400名员工。
政策与资金的双重支撑,为高质量就业注入强劲动力。谢家集区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创业优惠政策,让惠民举措家喻户晓。在岗位开发上,178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就业,12家新建就业见习基地为24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在技能提升上,今年上半年129人次参加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资金扶持同样给力,77笔、总金额298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为创业者送来“及时雨”;针对劳动能力较弱但就业意愿强烈的群体,178个涵盖卫生创建、秸秆禁烧宣传等领域的乡村公益性岗位,让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线下线上协同发力,织就一张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网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谢家集区积极推广“三公里”就业圈线上平台,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已有18个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平台小程序访问量突破107万次,发布岗位548个,注册用户达8645人。与此同时,3个标准化零工市场与驿站的建成使用,为灵活就业人员打造了“温馨港湾”,已完成41人次的精准对接,切实满足临时性、灵活性的就业需求。
精准帮扶的阳光,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的就业路。“真的太感谢政府,让我重新找到了希望。”肢体四级残疾的张学芹曾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屡次求职碰壁,在区就业帮扶部门上门定制援助计划后,她参加了手工编织培训,经政府推荐入职安徽溢泳铭玻璃有限公司,企业为她量身安排岗位、适当调整劳动强度,让她倍感安心。
就业方式的创新,更让群众增收渠道越拓越宽。在政府技术指导和创业贷款支持下,当地家庭农场蓬勃发展,为村民提供大量农闲务工机会。杨公镇村民杨维荣和陈多云对此深有体会,过去仅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拮据,如今种地、打工两不误,年收入增加两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安徽小满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淮南汇航渔业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也在政府纾困政策和资金助力下稳步发展、扩大用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有稳定收入,下班还能照顾家里,特别满意。”孤堆回族乡大洼村村民、安徽小满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李茂淑的话道出心声,五年来,这份可靠工作让她心里既踏实又温暖。
当前,谢家集区正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聚焦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不断完善“一人一策”精准援助机制。通过为登记失业的大龄劳动者、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建立实名台账,依托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严格遵循“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岗需互选、人岗匹配”原则,实现岗位与政策的精准推送、高效匹配。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拓宽就业渠道上,谢家集区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并举,一方面支持传统企业技术改造以稳定现有岗位,另一方面培育养老、托育、家政、文旅等生活性服务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针对农民工群体,该区通过定向培训、信息平台赋能、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等举措,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
谢家集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持续完善就业困难人员“一人一策”帮扶和动态跟踪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题,不断巩固援助成效,努力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一个都不掉队”的庄重承诺,真正绽放在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中。
(通讯员 盛静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