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人才引领发展 实干成就梦想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人才引领发展 实干成就梦想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28 8:45:3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人才引领发展 实干成就梦想
——谢家集区实施人才兴区战略纪实

“多亏任少伟书记找销路,我们的香菇才卖了好价钱!”在谢家集区汤王村,提到安徽理工大学派驻的村第一书记任少伟,村民们赞不绝口。

实践的淬炼是人才成长的快车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派驻到汤王村后,任少伟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工作,已为147户脱贫户落实了防贫保险,新增就业岗位12个,为村集体增收5.2万元,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成为了真正的“新农人”。如今,他正满怀干劲地筹建投资510万元的红色研学基地。

“人才是发展的‘金钥匙’,我们全面做好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谢家集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从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到优化服务、营造环境,全方位构筑了人才发展的坚实保障网。

引才聚才,平台先行。去年成立的淮南市谢家集区驻浙江省平湖市人才工作站,架起了连接长三角的“连心桥”,有效拓宽人才交流与输送的渠道。该区还深化校地合作,与安徽理工大学等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通过资源互通和项目联动模式,引导高校智力资源精准流向产业一线。特码斯派克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体现,依托产学研基地,企业组建起国际专家研发团队,科技人才占比达25.81%,三年完成7项矿山智能化技术研发,申请专利14项,转化成果16项,迅速成长为行业转型的生力军。

人才的成长需要沃土培育。职教专家徐黎二十年深耕“技能育人”,带领安徽机械工业学校实现从普通中专到国家级示范校的跨越。如今,6000余名在校生、217家紧密合作的企业、98%的就业率,是她最自豪的成就。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徐黎首创的“虚实结合”教学模式为数控课堂注入活力,主编的教材成为学子掌握技能的“金钥匙”。“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带着这份信念,她正带领团队全力冲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目标。

医疗战线的郑晓红,用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诠释医者仁心。1998年遭遇高位截瘫后,她仅休养一个月便重返岗位。在漫长的十年康复路上,她不仅以惊人毅力战胜病魔,更带领团队攻克10余项技术难关。“第一次听到新生儿啼哭时,我就知道这是我一生的使命。”郑晓红的微信里有6000余名患者好友,深夜的咨询总能得到及时回复;她发起的“巾帼健康服务团”三年义诊百余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依托长三角医疗合作平台,她积极引进上海顶尖医疗资源,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诚意满满的政策是吸引人才的磁石。谢家集区“春风行动”招聘会盛况空前,130余个岗位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求职者,当场达成就业意向2000多人,“青睐蔡楚 筑梦归乡”活动更是唤起了青年学子的乡土情怀。

谢家集区创新实施六条激励措施,建立“人才池”机制,重点面向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创业者舒益胜正是被这方热土的政策和发展前景所吸引,他2021年回乡创办安徽嘉利新能源科技公司,目前已斩获10余项国家专利,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营收突破7000万元。“淮南的产业升级需要技术突破,我想为家乡做点实事。”他的心声,也是众多返乡人才的共同愿望。

留住人才的心,离不开有温度的服务。谢家集区精心打造“优才卡”,整合编制保障、职称评定、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等14项贴心服务。符合条件的人才每月可领1500至5000元生活补贴,购房最高补贴20万元,高层次人才还享有医疗“绿色通道”。2024年区政府与淮南联合大学举办的实习就业双选会上,46人当场达成意向;2025年“人才供需智慧对接平台”数据显示,职校实习生数量同比增长40%,留用率高达55%,人才与企业的黏合度不断提升。

谢家集区还通过“创业淮南”行动计划,为创业者提供担保贷款和全要素服务,累计有13个项目获评市级“双创之星”;校企“双师”互聘机制让38名高校专家深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81名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成为“客座讲师”;新建2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申报4个国家级人才项目,辖区企事业单位提供近千个青年见习岗位。当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园区技术人才集聚度超40%,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臻完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今日的谢家集区,正以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实践,书写着区域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通讯员 盛静 记者 苏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