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美,美在颜值,更在品质,根植于文明。我市以“绣花”之功塑文明之美、铸品质之城的生动实践,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矢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注脚。从“整容”的精致到“绣花”的细腻,淮南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精心擘画宜居宜业新图景,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城市之美,不仅在于高楼广厦、霓虹璀璨的“颜值”,更在于民生冷暖、治理智慧的“气质”。淮南的探索实践证明: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其灵魂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其路径在于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保障有力的标准体系,到机制引领中构建统筹有方的运行格局;从民生导向下办好“关键小事”,到行动抓手开创施治有序的管理局面——这些“强化”举措如四梁八柱,支撑起“人民城市”的治理框架。我市将“门前三包”责任制、垃圾分类管理、流动摊点安置等这些具体而微的事项纳入制度化轨道,使精心设计、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环环相扣,正是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基层的鲜活落地。
尤为可贵的是,我市的精细治理并非“闭门造车”,而是以科技赋能驱动治理效能之变。量身研发运用“五个网上”智能系统,入选全国数字政府创新成果;智慧城管系统高效运转,月均采集案件数以万计,推动问题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跃升……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深度融合,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反应迅捷,为“绣花功夫”插上智能翅膀。
城市治理的温度,最能在“安家”“护学”“排雷”等民生小事中被感知。为早餐夜市、修补匠人、瓜农果农合理“安家”,不仅守护了市容整洁,更守护了人间烟火与底层生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消除窨井盖隐患、节日开放免费泊位,则是将安全与便利送到群众心坎上。当柔性执法取代冰冷驱赶,当“席地而坐”成为城市风景,治理便超越了规范约束,升华为品质供给,让市民在细微之处触摸到城市的善意与温暖。
文明创建是永续工程,城市治理没有终点。淮南的实践昭示:当“绣花功夫”浸润为民初心,城市治理就能于细微处见真章,在持久中显魅力。未来仍需持续以“精”求进,以“细”提质,让文明之花在为民初心的滋养下常开常盛,真正铸就一座近悦远来的品质之城。
(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