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者撑起安全“防护网”
——我市工伤保险工作综述
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始终把推进工伤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护航企业、保障民生、服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升经办服务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工伤保险各项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近年来,我市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已构建起覆盖全民、多层次、可持续的工伤保障安全网。截至目前,我市工伤参保人数38.65万人,工伤认定600余件,工伤鉴定15批次,鉴定1074人次,工伤基金收入1.3亿元,支付各类工伤保险待遇1.3亿元,工伤基金收支稳定。工伤参保人数逐年增长,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全市劳动者撑起了安全的“防护网”。
自2024年1月1日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以来,我市聚焦工伤保险全覆盖目标,统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着力扩大参保覆盖面、提升服务质效。
工伤保险群体覆盖范围更广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徽商银行、建设银行等11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完成397个社银合作网点平台建设。依托银行网点资源,打造“就近办”服务网络,为参保单位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多元化参保服务。全面推广工伤保险网上经办系统,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共享,构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经办模式。参保企业和群众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办理参保登记、缴费申报等日常业务,办理时间压缩60%以上,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为载体,组织全市人社系统力量,深入企业、园区、社区、商圈等“四进”场所60余个,累计开展政策宣讲、现场答疑等宣传活动50余场。自2024年8月启动社会保险“数据找人计划”(三期)工作以来,通过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数据比对,精准定位未参保市场主体。组建工作专班开展参保动员,累计实地走访企业2000余家,电话沟通5000余次,一对一讲解参保政策和权益保障。截至目前,专项行动成果显著,新增参保企业359户,新增参保职工1257人,进一步筑牢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网。
工伤保险体系层次更全
伴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快递物流业作为传统工作职业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延伸,吸纳了大批劳动者就业创业,为此,我市积极响应省有关政策,推进实施快递业优先参保,对接邮政管理部门,对快递行业用人单位开展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快递从业人员年龄、性别、工作网点等基本信息,不断优化经办服务内部和外部流程,指导快递企业和基层快递网点积极参加工伤保险。目前,快递行业工伤参保人数达到2044人。与此同时,大力推进超龄就业人员和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保障了该群体劳动者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超龄就业人员累计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500余人。稳步推进补充工伤保险工作。2023年5月,我市出台试行补充工伤保险政策,形成政府主导、商保经办、缴费合理、保障适度、协作统一、提质增效、创新服务、稳定持续的社保+商保模式,进一步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满足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合理化、多样化的工伤保障需求。
工伤预防行动更积极
为贯彻落实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我市通过部门联动、统筹谋划、加强宣传、全程监管,全覆盖高质量培训企业重点人员,切实提升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健康,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促进重点行业企业安全健康发展。截至2025年5月,我市完成19973人次的工伤预防培训任务,其中完成重点行业三类人员(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3200余人。与此同时,我市通过开展工伤预防培训,企业安全生产措施和工伤预防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有效地促进用人单位和职工由“伤后保障”向“提前预防”意识的转变,工伤预防宣传培训成果内化为职工“积极预防、主动规避”的自觉行动。从源头上减少或预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
供养亲属“四上门”服务更优
工伤保险供养亲属具有显著的“老幼病残”特征,面对供养亲属待遇资格“承诺易、核验难”的经办困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秉持权益保障与基金安全并重的经办原则,创新实施“四上门”服务机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便民服务与风险防控。一是签署承诺上门办,实现群众“零跑腿”;二是待遇资格上门验,精准防范待遇冒领和骗保行为;三是自助认证上门教,全力化解特殊群体“数字鸿沟”;四是法律责任上门讲,解读政策法规强化群众诚信守法意识。自2020年推行“四上门”服务以来,我市累计已为143位供养亲属提供上门服务,惠及84个家庭,服务满意率100%。
长期待遇管理机制更全
工伤长期待遇人员,尤其高龄供养亲属的管理一直是稽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工伤长期待遇人员管理办法和生存认证操作规范,形成了完整、有效、可操作的工作方式。对长期待遇人员建立基础数据台账,更针对高龄人群建立高危数据库。稽核工作中的待遇暂停、恢复、终止的相关佐证材料,认证工作中的联系记录、查询数据、来往函件、照片视频等佐证材料,均做到有据可查,各项资料齐全、完整、有效。每月通过皖事通自助认证、电话沟通、在线指导、视频认证、入户走访、异地协查,形成统分结合、协作高效的监管工作机制,长期待遇人员资格认证率保持100%。
工伤保险既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发挥着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兜住民生底线的重要作用。每一例工伤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牵挂,我市将以更有温度的服务流程、更高效的待遇支付机制,让工伤保险真正成为劳动者的暖心保障。目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正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工伤保险工作的新方式,用深入人心的服务将群众与政府紧紧连接起来,谱写工伤保险保障民生的新篇章。
(记者 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