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淮南高新区创新推进科学教育工作综述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淮南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双减”政策为契机,通过政府高位推动、资源深度融合、课程创新开发、活动品牌打造等举措,构建了全域联动的科学教育生态体系,为教育强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政府保障,构建科学教育发展新机制
淮南高新区将科学教育列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战略,确立了“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全域覆盖”的发展路径,构建起“高校+企业+科技场馆+学校”的横向联动机制。积极整合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大讯飞、中国电信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和科技类培训机构等资源,形成了科学教育实践共同体。淮南高新区20所中小学校,除学校配备的科学副校长外,还为每所学校至少聘请了一名高校教授、企业专家或博士后担任校外科学副校长。校外科学副校长结合自身研究项目成果,向中小学生普及所在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深化课程改革,打造科学教育特色体系
淮南高新区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特色资源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科学教育体系。打造本土特色课程体系,立足淮南煤炭、豆腐文化、《淮南子》、芍陂、楚文化、成语故事等本土特色,研发“淮畔课堂”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发挥淮南高新区科学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科学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双轨并行,在严格落实国家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入优质科技类培训机构,与学校科学教师共同开发了Python编程、无人机操控、3D打印、电子积木、AI大模型、航模实践、科学小实验等近百个拓展类科学课后服务课程或社团,实现了“校校有社团、人人可选修”。坚持赛教融合,与校外机构合作,依托校外科学教育的课程和师资,定期举办科技创新、创意编程、机器人、无人机等科技类白名单竞赛,以竞赛促进课程建设,用竞赛评价教学成果,形成培养、发现、选拔科技人才一体化机制。创新数字化课程,开发“AI守护生命”防溺水教育项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教育中的创新作用,引导中小学生通过数字绘图、编程、动画制作等AI技术创作防溺水宣传作品,实现安全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
创新活动载体,擦亮科学教育品牌
淮南高新区以丰富多元的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学教育品牌。组织开展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科学教育创新月系列活动,以八大主题活动全面覆盖19所学校近4万名学生,涵盖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研讨、校园科技节、科学家校园讲座、科学家精神主题演讲、重点实验室开放日、科技企业参观、AI防溺水宣传及科学课程中心揭牌仪式等。其中,科学家校园巡讲邀请高校教授、博士后、企业技术骨干,覆盖约1万名学生;重点实验室探秘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体验沉浸式科研探索;主题演讲以科学家爱国、创新等事迹激发青少年家国情怀与科技志向。校企协同实践育人,与科大讯飞、中国电信、安徽埃夫利舍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芯视佳半导体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科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通过生产线参观、技术人员讲解新产品新技术等方式,让中小学生直观了解AI芯片、显示技术等前沿科技,培育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是淮南高新区教育创新的新起点,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通过实验区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淮南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实验区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拓展校企合作、丰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筑牢根基。
(通讯员 梅艳 王诗尧 记者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