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青源家庭农场的麦田里麦浪翻滚,闪耀着金色的光芒,5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农机手熟练操作着设备,传送带飞速运转,沉甸甸的麦穗卷入脱粒箱后,金灿灿的麦粒倾泻而出,丰收景象让人喜不自禁。
这份丰收盛景的背后,凝聚着谢家集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执着探索。2024年,谢家集区在开展保障粮食安全调研中不断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粮食增产?经过多次研讨,大家达成共识,提升粮食单产是破题的关键。在多方考察后,同年秋天,考察组从河南信阳成功引进小麦669号、670号、多穗28号以及高麦96号四个优质品种。在政府支持下,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友青积极响应,选用50亩农田试种这些“优质麦”。
“今年遭遇大旱,传统小麦受灾严重,但这些‘优质麦’凭借抗旱基因和粗壮如苇杆的秸秆,成功抵御了旱情。”李友青轻轻拍着“高麦96”号的麦秆,满脸喜悦地向记者介绍,从播种到收获,这些小麦全程采用无人机实施“一喷三防”技术,病虫害发生率被控制在3%以下,抗倒伏能力提升70%。更值得一提的是,“高麦96”的麦秆能变废为宝,用于制作饲料、环保吸管等,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谢家集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走进麦田,一边仔细测产,一边认真记录数据:“小麦669号,一亩29万穗,每穗85粒,千粒重48克。”记者随手摘下一穗足有20厘米长的麦穗,沉甸甸的穗头瞬间压弯麦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普通小麦一穗40粒左右,这个品种的穗粒数足足是传统品种的两倍!”
“小麦669号、670号等品种亩产突破600公斤,较常规品种每亩增产超150公斤。”测产现场,谢家集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刁元辉将传统麦穗与优质小麦麦穗摊在掌心对比:“以前小麦亩产500公斤是极限,现在‘优质小麦’直接打破了这个天花板,传统麦穗颗粒稀疏,优质小麦一穗约有90粒。更让人惊喜的是,它每亩播种量只要20斤到30斤,不到常规用量一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优质小麦在本地“扎下根、长得好”,谢家集区下足了功夫。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前往河南信阳科技小麦育种实验中心,走进现代化实验室观摩先进育种技术,深入田间地头学习科学种植模式。另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授课”,从播种密度把控、施肥配比调整,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田间精细化管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种植“小窍门”。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用数据‘指挥’。”谢家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人范学伟滑动手机里的监测平台介绍说,通过引入数字化系统,实时记录农资成本、人工费用、农情变化等数据,能精准算出预期收益,种植情况与收益情况更是一目了然。
望着政府配建的2000多平方米粮食烘干及加工厂房,李友青信心满满:“未来,我们计划与农户合作种植,与面粉厂签订收购合同,打造全产业链,让大伙儿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测产数据刚出炉,村民钱久安就迫不及待地预订种子:“今年秋天我要把30亩地全种上‘多穗28号’。每亩播种量少用一半,收成却翻倍,这买卖太划算了!”从试种到丰收,从技术引进到模式创新,谢家集区以科技为农业赋能,用良种+良法解锁麦田里的丰收密码,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更点亮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通讯员 盛静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