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六季) > 寿西湖漫笔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寿西湖漫笔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4/28 11:14: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 “定湖”的夙愿

寿县古城西门,名曰“定湖”。新中国成立前,西门长期关闭;站在城头西看,一片汪洋,号称城西湖。历史上,洪水经常泛滥成灾,危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听祖辈人说,城西南十里处,曾有一座叫宋家楼的村庄,清朝末年,被一场特大洪水吞没,葬身湖底。人们多么希望西湖安澜,生灵平安啊,“定湖”寄托着寿州人长久的期盼。

二 少年时的记忆

故乡寿县涧沟镇菱角村离城三十多里,中间隔着浩瀚的城西湖。少年时,我常和几个小伙伴站在高岗上,遥望那被日寇侵占的县城,颇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抗战胜利后,我随祖父去城里探亲,湖水阻隔,我们绕道走了五十多里路,直到华灯初上方进城。1947年7月的一个午后,我从南门码头搭船回家,帆船行至湖心,天公不善,突然暴风雨袭来,巨浪卷上船头,船身剧烈颠簸摇摆,险象环生,随时都会船翻人亡,真是命悬一线。乘客惊恐万状,有的吓得失态大哭,有的怕得浑身发抖。幸好,有位熟识水性的长者,临险不惧;他一面安慰大家不要怕,不要动,一面帮助艄公降半帆,把好舵,搏击风浪,力挽狂澜。经过一两个小时的艰险苦战,转危为安。乘船缓缓靠岸,人们惊魂未定,露出笑颜。这次历险,城西湖给我留下了可怕的记忆。时光流逝,至今想起犹心惊胆战。

三 今日寿西湖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百万民工奔赴工地,战酷暑,斗严寒,挖土运石,筑起数百里坚固堤防,迫使洪水就范。与此同时,西湖区开沟凿渠,将湖水寻入长淮。几度春秋,泽国变沃壤,广袤湖地建起大农场。每当春暖苗壮季节,满目青色,碧波荡漾;每当收获时节,遍地金黄,稻谷飘香。三三两两收割机宛如舰船行驶于海洋。还有横穿农场的大通道,公交“的士”来回跑。环湖新村一座座,仿若前人诗所说: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处花。

湖定西门开,八方游人来;登城凭栏眺,沧海桑田寿西湖,春光无限好。

(胡占昆)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