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九季) > 元末义军首领刘福通两下寿春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元末义军首领刘福通两下寿春城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4/22 9:55: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元末政纪不纲,义军以“亡宋为名故”四起。栾城人韩山童“烧香惑众”,称“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河南、江淮一带“多信之”。颍州人刘福通与其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言“山童,宋徽宗八世孙,当主中国”(《明史·韩林儿传》)。元至元十一年五月,刘福通等辅助韩山童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兵,推韩山童为明王,不料消息走漏,元兵包围白鹿庄,韩山童被捕牺牲。刘福通突出重围,提前起义,攻克颍州城。因起义军头戴红巾,身穿红衣,打着红旗,老百姓称之为“香军”或“红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众至十万”(乾隆《颍州府志》),迅速攻占了河南、安徽的十几个州县,包括当时的安丰路。

元代的安丰路,治所与辖县寿春同城,“领司一、县五、州一”(《明史·地理志》),“司”指安丰路录事司,下辖寿春、安丰、霍邱、下蔡、蒙城五县。“州”指濠州,领钟离、定远、怀远三县。安丰路,元末最不平静的是濠州,群雄并起,成为奠定大明基业的发祥地。而录事司所辖五县很少被提及有关“战事”,平静得近乎出奇,连“击安丰”的主战场也不甚明了,值得探究。

刘福通起义一波三折,而安丰路则成为他人生拐点的“救命稻草”。元代至元十五年二月,刘福通派人到砀山夹河一带找到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把他迎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奉为皇帝,称“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为“龙凤”。元顺帝立即令丞相脱脱率大军前往镇压。是年十二月,刘福通带着韩林儿撤退到安丰,避开了元军的攻击。刘福通所据的安丰城,不是指安丰路所辖的安丰县城(今寿县安丰塘西北),而是指安丰路所在的寿春县城(今寿县城),这有后来朱元璋为亲历“击安丰”(《明太祖实录》卷十二)的开国功臣徐达撰写的“神道碑”可证。这一次,他与“小明王”在寿春城逗留两年多时间。

至元十六年九月,刘福通以“小明王”的名义,兵分三路进行北伐,直击元大都。至元十八年五月,刘福通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把韩林儿从安丰(寿春)迁来汴梁,以汴梁为都城。至元十九年八月,元军攻下汴梁,刘福通被迫带着韩林儿又退保安丰,第二次居于寿春城,持续三年多时间。至元二十三年三月,投降元朝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攻打寿春,形势危急。据朱元璋《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征虏大将军魏国公赠中山王谥武宁徐公达神道碑》载,“张士诚北寇寿春,朕亲往援,王为前部,张兵败北,旋师金斗,周围其城。”文中的“王”,指徐达,因其卒后被封为“中山王”;“金斗”,代指庐州。(明)佚名《明本纪》亦说:“至正癸卯(二十三年),张士诚北寇寿春,上亲往援之,以徐达为前锋,破其军,旋师围金斗城。陈友谅复大举兵寇豫章,乃命解金斗之围,以舟师往援。”王崇武在《明本纪校注》之《序》中指出,“余以此书与《实录》校,知二者确乎有关联,惟此书并非《实录》性质,且其成书较今本《实录》早,故为研究明史之重要资料也……可能为修史之原料,亦可能抄自《实录》初修本,要就史料价值言,远胜于今本《实录》矣。”《明太祖实录》《明史》等官方史料说,此次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征兵求救,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刘福通却被吕珍所杀。

民间对刘福通之死,却有另一个版本。

(元)权衡《庚申外史》卷下云:至正二十六年,“先是,小明王驻兵安丰,为张士诚攻围,乘黑冒雨而出,居于滁州。至是,朱镇抚具舟楫迎归建康。小明王与刘太保至瓜州渡,遇风浪掀舟没,刘太保、小明王俱亡。”文中“刘太保”,指刘福通,因其“自为丞相,称太保”(陆深《平胡录·宋》)。

明代陆深《平胡录·平吴录》云:“(至正)二十三年癸卯二月,士诚遣其将吕珍入安丰,攻宋刘福通等,据其城。太祖率徐达、常遇春亲援之,珍解围去。福通奉韩林儿弃安丰,退居滁州……”

历史可创造,但不容修改。“击安丰(寿春)”,朱元璋首先算的是“政治账”,把“小明王”引为己用,结果发生两大战略“误判”:一方面据有湖广等地,以“汉王”自居的陈友谅趁机袭击豫章(今南昌市),朱元璋被迫令徐达驰援,另一方面雄踞浙西、淮、吴诸郡,与当时史称“北吴”的“吴国公”朱元璋抗衡的“南吴”张士诚,“遂乘简略定濠泗汝颍地”,使朱元璋一时间深陷“夹击”的困局。

“小明王”和刘福通,对朱元璋来说,是个必须直面的选项。亲率徐达、常遇春等驰援安丰(寿春)时,刘基就持反对意见:一旦救出,如何处置?韩林儿与刘福通被朱元璋接往滁州宗阳宫。两年后的隆冬,朱元璋遣左丞廖永忠用船,迎韩林儿、刘福通来应天(今南京市),却溺死于扬州瓜州渡。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寒冷而无奈,次年“吴王”朱元璋的吴元年纪元悄然升起,再次年即是大明洪武元年的蔚蓝天空。

《明太祖实录》《明史》等官方史料,说刘福通死于张士诚手下吕珍之手,以撇开曾奉小明王“龙凤年号”的连带关系。《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九《元史纪事本末四卷》道出其中的缘由,“至正二十六年,韩林儿之死乃廖永忠沈之瓜步。洪武中,宁王权作《通鉴博论》已明,著其事不过以太祖尝奉其年号,嫌于项羽义帝之事,归其狱于永忠耳。邦瞻更讳之,书卒尤为曲笔。”《明史·廖永忠传》这样作结:“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制造“覆其舟”惨案的廖永忠,一个喜好猜度心思的人,给元末“小明王”及其“代言人”刘福通的“龙凤年号”画上句号,岂料也为自己的厄运埋下了伏笔:洪武八年三月,终被疑心过重的朱元璋以僭用龙凤之名赐死。

(孙友虎)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