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舜耕时评 > “非遗活化”唱响新时代文旅乐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非遗活化”唱响新时代文旅乐章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3/27 9:49:0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卷中,地方美食往往承载着鲜活的市井记忆与文化基因。淮南牛肉汤,这一碗历经岁月沉淀的市井滋味,凭借非遗身份与文旅创新的结合,从街头巷尾的寻常滋味跃升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诠释了“一碗汤、一座城”的共生关系。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味觉魅力,更在于以非遗为纽带,将历史、民俗与产业融入现代生活,为地方美食品牌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文旅融合让非遗资源焕发新活力。淮南牛肉汤的文化塑造,始于对本土非遗的系统整合。寿州窑的陶艺、八公山豆腐的制作技艺、花鼓灯的民俗表演,这些分散的非遗项目被串联成“非遗体验链”。游客可以用复刻的寿州窑陶碗品尝牛肉汤,在豆腐坊见证传统点卤工艺,还能在花鼓灯的鼓点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生命力。这种联动模式打破了单一非遗的传播局限,通过沉浸式体验重构了城市文化空间,让传统技艺真正走入现代生活。

美食故事为品牌注入文化厚度。淮南牛肉汤的吸引力源于其积淀的历史与民间智慧。《淮南子》记载的烹饪古法、流传千年的“救驾汤”传说、楚墓出土的牛骨遗存,共同编织出独特的美食叙事。当食客端起汤碗时,品尝的不只是牛骨与香料的交融,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通过挖掘历史渊源与重构民间传说,这道地方小吃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情感符号。

创新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非遗传承需要守住根基,也要适应时代。淮南牛肉汤的产业化探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拓宽了传播范围,真空包装技术让乡愁变得可携带。VR技术还原古法熬制场景、豆腐研学吸引海外游客、直播带货推广地方风味等尝试,展现了非遗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转变。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为文化遗产搭建通向当代的桥梁。

非遗IP构建城市发展新生态。淮南牛肉汤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清晰路径:以非遗为核心,通过资源联动、文化挖掘与技术创新,构建“历史—民俗—产业”融合的生态体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更在于强化了城市的文化认同:当一碗汤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符号,当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化自信,城市品牌便拥有了独特的生命力。

淮水汤汤,奔流不息;非遗传承,从未止步。从考古发现的炊具到现代智能厨房,从老街巷弄到国际餐桌,淮南牛肉汤用持续创新的姿态证明:真正珍贵的文化遗产,既能坚守传统精髓,也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新坐标。这或许就是非遗永葆活力的关键:在传承与变革中,奏响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乐章。

(张昌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