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大府之器——铜牛镇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大府之器——铜牛镇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2/26 7:59:0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牛在中国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还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艺术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牛的形象。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有一件小巧玲珑的卧牛青铜镇,这件物品因它的腹下刻有铭文“大府之器”而得名,故又被称为大府铜牛。

大府铜牛于1956年在寿县邱家花园出土,据专家考证,铜牛为战国时期之物。因在该处又陆续出土了鄂君启节、舟节等物品,这些器物又都出土于寿春城故址内,因而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不同时期寿春城内的宫室遗物。同时,这批器物也为推测寿春城的始建年代和蔡都州来的具体位置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这件大府铜牛形态逼真、造型栩栩如生,牛身长10厘米,前脊高5厘米,后腹高4.3厘米,重1.7公斤。牛为卧状,头颈回伸,尾甩贴于左股之上,前腿双跪,后腿屈于腹部。铜牛的工艺制作结合嵌与错两种技术,牛眼、眉和鼻用白银镂错而成,周身与前后蹄镶嵌成宽条或舒展卷曲的图案,以脊梁为中线,花纹相互对称,眼、眉、鼻等部位与身上的线状涡纹则系白色金属镂错而成。

大府铜牛的纹饰采用的金银错嵌工艺,这是继春秋中期兴起的青铜器表面镶嵌红铜的工艺之后而出现的。金银错,也称错金、错银,就是在铸造的铜器上,刻镂出沟槽,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也作“厝石”,把器物的表面磨光。金银错嵌工艺的优点是能显示出色彩对比,使纹饰的线条更鲜明,艺术形象更生动,且又不生锈。这一技术,在我国战国时非常盛行。这件铜牛就将嵌错工艺同施于一器,把飞旋流动的曲线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在古代,“大府”是个什么样的所在?据《周礼·天官·大府》职云:“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颁其货于受藏之府。” 由此可知,“大府”乃是楚王室掌管货贿币锦的机构,是王室府库的官长,掌管四方向王室进贡的“货贿”,同时在王进行赏赐时负责从府库中搬取、清点赏赐品。此器当是大府所藏专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异常精美。

大府铜牛镇,这个“镇”字,却不是用来镇水的,而是用来镇席的。在古代,室内没有像现代这些款式多样的桌椅家具,人们在席地而坐时,通常会在地上铺上席子。古人对礼仪非常重视,正规的坐姿要求双膝跪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这种坐姿被称为“跽坐”,这是一种端庄、恭敬的姿态,在接待宾客、进行祭祀等庄重场合,人们都会以“跽坐”的姿势示人。

同时,为了让席地而坐更加舒适,古人还会使用一些辅助物品。像文中提到的铜牛镇,就是用来压住席子的四角,防止席子滑动或被风吹起的。而且,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所使用的席子在材质、制作工艺和装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铜镇在东周时期开始流行,东周时期人们席地而坐,为了避免起身和落坐时折卷席角,便使用来压住席子的四角。这一时期的铜镇多为动物造型、制作精美,完整的一套为四枚,如虎、豹、辟邪、羊、鹿、熊、龟等。

这件青铜卧牛镇造型生动、纹饰精美,是楚国青铜工艺之杰作,现真品藏于国家博物馆。

(记者 李严 苏国义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