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是其中一首气势磅礴的经典之作。
1925年秋,青年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前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重游湖南长沙橘子洲,触景生情,以火热的革命激情,写下《沁园春·长沙》这首盖世之作。
这首词的上半阕,描绘了长沙充满生机壮美的秋色: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望“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毛泽东同志画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幅秋天壮丽画卷。这画卷看上去是立体的、动态的、宏大的。在毛泽东的笔下,不但没有秋的“悲凉”,而且秋天也可以是顽强向上充满希望的。他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揽物抒情,以诗言志,笔锋一转化万千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更显示他放眼天地之间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远大的理想和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
这首词的下半阕侧重于抒情。“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是毛泽东同志回忆当年在湖南长沙读书时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开展革命活动度过的艰难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当年同学们朝气蓬勃,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献身革命事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和战友们敢于藐视达官显贵、贪官污吏,立志改造旧世界气壮山河的万丈豪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写出了热血青年敢于担当大任,敢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在这里,毛泽东告诉人们:“到中流击水”的青年精英们,正是“指点江山”“主沉浮”的新生革命力量。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充分表达了青年毛泽东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描绘,更是对时代精神与个人理想的深刻反映。他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呈现出豪迈的气势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首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是广阔高远的意境。这首词以长沙秋色为背景,把秋天具体的自然现象,经过想象上升到多姿多彩瑰丽的神奇意境,巧妙地把景物、情感、志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进入广阔而高远的意境。
二是鲜活精准的语言。语言有温度,如“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读起来有亲和力,很温暖。语言有力度,如“击”“翔”“遏”等,用字如神,语言浓缩,十分凝练,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语言有深度,如“谁主沉浮”这石破天惊般的提问,可以看出作者挺进深邃,追求真理。这些鲜活精准的语言,非常富有生命力和张力。
三是雄浑豪放的词风。毛泽东胸怀宇宙,放眼四海,以笔扫千军的恢宏气势,吐纳风云,评说春秋,囊括大千世界。这种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使词坛为之一新。
面对秋天无边无际的宇宙,充满思想活力的毛泽东同志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涌上心头的万千思绪和澎湃的心潮,尽情地挥洒,使《沁园春·长沙》成为词坛的又一座高峰。中国的词坛、诗坛将永远闪耀着毛泽东的名字。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我们应该从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生在盛世,不负韶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李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