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征文 > 孝文帝的冬至故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孝文帝的冬至故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2/11 10:51:5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是鲜卑族政权,统治中国北方将近150年,都城前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期迁洛阳。孝文帝元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位期间实行汉化改革,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融做出突出贡献,迁都洛阳就是他的改革杰作之一。

元宏出生于公元467年,3岁时立为皇太子,按照鲜卑族“子贵母死”的野蛮习俗,其生母李夫人被赐死,此后元宏由其祖母冯氏养育,祖孙之间感情至深。元宏5岁时,其父献文帝禅位为太上皇,继续执掌朝政,他成为名义的皇帝。元宏10岁时,献文帝去世,冯氏成为太皇太后并临朝执政,祖孙俩主导了一系列汉化改革。24节气是他们推崇的汉文化之一。有一年从正月到四月一直没下雨,有关官员奏请祭祀百神求雨。如果上行下效,只会劳民伤财,此项动议遭到孝文帝的明确拒绝,他下诏说:“天下遭灾,都是我一人罪过引起。怎么能在四时之气未周全的时候就举办这样的礼事?(天不下雨),我自当反省和自责,以期待上天的谴罚。”

“冬至”是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我们现在说说孝文帝冬至过节的几个故事。

公元489年的冬至节,孝文帝23岁,冯太皇太后48岁。冯氏是汉族人,祖父冯弘是北燕皇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冯氏亲自作《劝戒歌》300余章和《皇诰》18篇,作为元宏的学习指南和行为准则,以此培养元宏的文化素养和执政能力。元宏对冯氏也非常敬重。北魏丞相高闾是当时的文学家,据《魏书·高闾传》记载,这年冬至节,孝文帝与冯氏“大飨群官”。为让祖母高兴,元宏在酒筵前翩翩起舞,为自己树立“孝老”形象。众人纷纷效仿,于是“群臣皆舞”。舞罢,孝文帝仍未尽兴,又引吭高歌,祝愿祖母长寿。高闾目睹此情此景,感慨万分地赞叹说:“大夫行孝,行合一家;诸侯行孝,声著一国;天子行孝,德被四海。”

公元490年农历九月,冯氏去世,享年49岁。孝文帝痛不欲生,5日内滴水未进,毁慕哀悼。孝文帝为冯氏上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将她安葬在平城郊外的永固陵。两个月后,冬至将临,据《魏书·高祖纪》载,孝文帝想起去年冬至节还天伦欢乐,今年却阴阳两别,哀痛之余,专门下诏安排祭奠:“冬至节即将来临,想起逝去的太后,凡是做臣子的,没有谁不悲戚的。朝廷内外官员、先朝老臣及各方杂客,冬至之日,都可入朝祭拜太后。三品以上穿丧服的官员全天均可前往;其余人等可在早晨前往。至于拜哭礼节由各人自己决定。”既没有繁琐的礼节限制,又让人自由宣泄情感,孝文帝的人性化措施赢得大臣们的尊重。

冯氏去世之后,孝文帝持续进行汉化改革。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是历代皇家最为重视的两项祭祀活动。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随即着手对祭祀制度进行改革。三国魏定都洛阳时,在今伊滨区李村镇委粟山专门建设了圜丘,用作祭天。经东晋十六国战乱,这座礼制建筑早成废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亲临委粟山考察,决定在委粟山重建圜丘,准备祭天。

公元495年,北魏举行迁都洛阳后的第一次冬至祭天大典,孝文帝决定对祭天大典进行必要改革。《魏书·礼志》记载说,祭天大典前,孝文帝召集大臣讨论,“我国家经常以鼓声聚集民众。《周易》说,冬至夏至之日,商贾旅客不外出远行,君主也不省巡四方,以免惊动地下的阳气或阴气。冬至祭天如果我们鸣鼓,是不是违背了《周易》停歇鼓声的规定?”

孝文帝本人经学修养非常高,但对《周易》之说并不迷信盲从,如果“二至之日”的祭祀停歇鼓声,祭祀大典在静谧中举行,貌似庄严却显清冷。在大臣们“无妨古义”的支持下,孝文帝提倡祭日鸣鼓,将冬至夏至日原本威严的国家祭祀典礼融入欢庆元素,增加了普通百姓尤其是汉族百姓的参与感和喜庆感,无疑是对传统礼仪的一种突破。(周 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