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 寿春图 喜欢你努力奋进的样子——楚考烈王记事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寿春图 喜欢你努力奋进的样子——楚考烈王记事㉛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2/3 15:41:0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

《史记 楚世家》记载,“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寿春”名称的记录。

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正妻。周文王姬昌和太姒一共生育了10个儿子,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叔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五个儿子。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分封叔度于蔡地,成为蔡国的始封君,叔度这一脉从此以封地蔡为氏,一般称为蔡叔度或者蔡叔。

蔡叔度是蔡姓始祖,蔡姓源于蔡国。

蔡国是周朝首批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蔡国(公元前1046-公元前447年),续国559年,共有25位国君。

蔡昭侯蔡申(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91年,担任蔡国国君28年)是蔡国第21位国君。公元前493年,蔡昭侯把蔡国都城从上蔡迁至州来,并改州来为下蔡。

蔡国以下蔡为都,续国47年,历蔡昭侯、蔡成侯、蔡声侯、蔡元侯、蔡齐侯5个国君,公元前447年,被楚国灭于下蔡。

学界也有认为,下蔡是今天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

但学界更多认为,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黄歇改下蔡为寿春。下蔡,就是寿春。

如果“州来方国都邑州来、蔡国最后都城下蔡、楚国最后都城寿春,实为一处,就是寿春城”成立的话,那么,蔡国都城下蔡,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历史上首次为都。

2

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秋天,秦朝廷征发闾左(楚地方言,“闾”是指里门,“左”指居住在里门左侧的平民百姓)贫民屯戍渔阳(秦朝设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区)。

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就在此次征戍队伍之中,途中在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按照当时秦朝律例,全部要被斩首。陈胜、吴广振臂揭竿,篝火狐鸣、鱼腹传书,这就是著名的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续攻占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楚旧都陈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建立张楚政权。

英布是春秋时期的英国后裔,英国为楚国所并,大致位置在六国(今安徽六安)附近,当时英国与六国一起并入楚国。英布受黥刑(在脸上刺字,再涂上墨炭),在骊山服刑,人称黥布。

英布,楚人。

天下英豪纷然响应,死囚英布亦在其间。在战阵中不惧生死、舍命搏杀的英布,很快在秦末泛滥的农民起义军中脱颖。

如同大河分流、长路分歧,纷杂的农民起义军渐渐归附成两大阵营即刘邦和项羽,英布于是成为项羽帐下的一员猛将。

英布为项羽舍生忘死,屡次立下战功。项羽这个人历来个性鲜明,爱恨分明、赏罚分明,如同他死心塌地爱着美女虞姬,所以他也从来不掩饰对英布的恩宠,于是封英布做了西楚的九江王。

楚汉之争到了生死之时。在汉王刘邦的蛊惑和许诺下,项羽的爱将、西楚九江王英布那颗不安分的心开始摇动。

那天晚上,当背楚投汉决心未定的英布,来到汉王刘邦的军帐拜见时,他却见到了此生未曾见过的难堪一幕,只见汉王刘邦衣冠不整、头发凌乱地坐在床上,正在自己给自己洗脚。

自感受到奇耻大辱的西楚九江王英布,鼻子差点被气歪了,甩袖而出。

然而,及至来到汉王刘邦给他准备的府邸时,英布同样惊讶得差点掉了下巴,宫殿的规模、室内的陈设远远超过汉王,更有一大群美妾正在等待着给他洗脚。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是要做王的。比如刘邦,他虽出身寒微,却有异于常人的禀赋。

刘邦用他一贯而特立的方式,彻底将不可一世的英布降伏。

历史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英布的背弃,伤透了项王的心,让他战胜汉王一统天下的雄心和自信发生了坍塌。垓下之战,乌江对决,英布在项王背后给了他沉重一击。

楚汉之争尘埃落定。

秦末出现了双雄,然而历史在徘徊中无奈地作出选项,他选择了刘邦。

大汉之门,自此开启了。

西汉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分封有功之人,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安徽省六安市),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汉初政权、汉高祖皇权稳固之后,疑心很重的汉高祖刘邦开始清洗在他看来似乎怀有异心的开国功臣。韩信、彭越已先后被杀。

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清洗,英布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决定起兵造反。

反正迟早都是死,与其像韩信、彭越那样被冤枉诛杀,何不如主动出击,绝地反击,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即便死,也要死得壮烈、豪气!

公元前196年,英布在淮南国举兵造反。

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亲擒之,问他:朕待你如此之厚,你为何还要反朕?

英布坦诚回答:谁不想当皇帝呢?再说,皇上编制罪名,滥杀有功之臣。如今,我和皇上三观不和,皇上的德行已不配做我大哥!

英布的这一席话,把刘邦气得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

其实,在生擒英布之时,汉高祖刘邦念在英布所立赫赫战功以及两人之间深厚情谊,并不想要英布死。

只要英布悔过,并向刘邦求饶,刘邦准备留他一条活命。

无奈,英布并不想乞求刘邦而苟活。

刘邦只有成全。英布被处死。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将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刘长封为淮南王,并将淮南国都从六迁至寿春。

寿春开始成为西汉淮南国国都。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意图谋反,将其流放,刘长于流放途中绝食而死。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寿春仍为淮南国都城。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一气之下,废除淮南国。

从公元前203年设置淮南国,至公元前122年废除淮南国,淮南国续国81年。先后历英布、刘长、刘喜、刘安四任淮南王。

从公元前196年,至公元前122年,淮南国以寿春为都74年。

就是在这74年间,以寿春为都的淮南国,孕育和诞生了名垂青史的两项大事。

第一件大事,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发明豆腐,八公山成为豆腐发源地。

第二件大事,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们,编撰了鸿篇巨著《淮南子》。

还有一件,也算是大事件。因为淮南王六安的八个门客“八公”(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修炼成仙化山,楚国时期的楚山,从西汉改名为八公山。

这是八公山得名之始。

作为西汉淮南国都的74年,寿春自褪去楚国最后都城的光环之后,迎来它最高光时期。

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英雄皆出。

那个时候,曹操、刘备、孙权还没有形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更没有显现。

东汉王室的衰微,豪强势力的割据,乱世纷争的无序,让心怀野心和梦想的各方英豪们浮想联翩。

东汉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州,这十三州分别是:幽州,冀州,并州,兖州,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益州,交州。各州设置牧或刺史,作为最高行政长官。

扬州辖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九江郡六个郡。其区域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公元197年,割据扬州的袁术称帝,国号仲氏,定都寿春。

袁氏皇朝,以寿春为首都,将京畿所在的九江郡升格为淮南尹,大肆分封公卿百官,还在寿春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天所用的祭坛,举办大规模祭祀活动。

袁术的奢侈荒淫、挥霍无度,激起淮南民众极大义愤。

袁术称帝,引来各方豪强们普遍不满,也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方军阀集团的讨伐。

公元199年六月,袁术兵败,退守乌江亭(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浦,乌江河注入长江之处渡口,也称为乌江渡)。

此时,袁术军中断粮,仅余麦屑三十斛(东汉时期,量器单位包括斛、石、斗、升等,一石等于两斛,一石等于120斤)。

时值盛夏酷暑,骄阳似火,袁术饥渴难耐,想喝蜂浆水解渴,无奈寻遍军中,都没有寻找到蜂蜜。

回想自己出身豪门显贵,享受荣华富贵,称帝之后,更是奢侈无度,未曾想,现在却内外交困、众叛亲离,居然连蜂蜜水都喝不上。

“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袁术自言自语。

袁术连连叹息,大口吐血不止,死于乌江亭。

——公元前202年,一代豪杰项羽,被汉王刘邦的汉军重重围困,兵败垓下。

在乌江渡,项羽谢绝乌江亭长载其渡江的再三邀请,义无反顾、毫无二选地折返战场,绝不渡江逃生,绝不投降求生,血战至死。

大丈夫,宁愿战死,也绝不苟活偷生。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想来,英雄项羽的心思,岂是谁人都能懂啊。

——蔡国最后都城下蔡(47年),楚国最后都城寿春(18年),西汉淮南国都城寿春(74年),东汉末年袁术以寿春为都称帝、国号仲氏(2年)。如此算来,寿春历史上至少四次为都。

4

寿春,以它一贯的执着奋然前进。尽管它身披着楚都光环。

秦灭楚之后,置寿春县,寿春为九江郡治所。

西汉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西汉淮南国王刘安因谋反自杀,淮南国被废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

三国时,寿春为魏淮南郡治所。

西晋时,寿春为淮南郡治所。

南北朝时,宋朝改寿阳为睢阳,为豫州、南梁郡治所。北魏时为扬州治所、淮南郡治所。东魏时,寿春为扬州治所。陈朝时,寿春为豫州治所。北周,寿春为扬州治所、淮南郡治所。

隋朝时,寿春先后为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淮南郡治所。

南宋时,1162年设置寿春府,寿春为治所。1167年,寿春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

元朝时,1277年,设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嬴政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县。

郡县制,成为此后各朝政制的基础。

用今天的话来说,郡治,就是省会。

如此算来,寿春在走出楚国最后都城的光环之后,至少十次为郡治。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寿春四次为都、十次为郡”的源起。

5

历史总有铺垫,也总有转承。

有些历史的伏笔,也许在很早时间,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布局,却能最终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棋子。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进军中原,以扬州邗城为起点,开挖了一条人工河,直达淮河边的淮安末口,把长江和淮河水系打通并连接起来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运河邗沟。

谁都未曾料想到,一条邗沟,若干年之后,竟然危及到了寿春淮河水运中心和枢纽地位。

众所周知,邗沟成为后来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最基础的一段运河。

从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使用开始,南北交通的要道东移,寿春作为淮河水运中心和枢纽地位,被淮安所取代。

淮安一跃成为全国漕运中心和枢纽。

寿春的重要性和地位,从那时起开始逐渐旁落。

元明清三朝,中国的政治中心由中原北移,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物资以及军事用途和军事运输,很大程度上通过京杭大运河北运。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更为突显。

寿春的作用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减弱。

这也是元明清时期,寿春几乎很难成为郡治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个因素,也是与水有关。

南宋建炎二年,也就是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扒开黄河南岸大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河水从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绍熙五年,也就是1194年,黄河南岸决堤,从此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后来的洪泽湖。这是有史以来,有明确记载的黄河夺淮入海事件。

黄河水侵夺淮河入海水道,史称“黄河夺淮”。

此后,宋、金以淮河为界,开始了长时间的隔河拉锯对峙。

为了阻挡金军,南宋多次扒开黄河南岸大堤,不仅扩大了“黄泛区”,更加剧了黄河水对淮河入海水道的侵夺、抢占。

从南宋绍熙五年,也就是1194年开始,淮河渐渐失去了入海水道。

失去了入海水道的淮河水,肆意泛滥。从此,淮河就像一个寻找不到归宿的顽皮而又淘气的孩童,怨气冲天,脾气暴躁,四处游荡。每当降雨丰沛的年份,淮河洪水滔天,流域内严重受灾。每当降雨稀少的年份,流域内严重干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淮河流域风调雨顺的年份,十分稀少而宝贵。防洪、抗旱,逃荒、要饭,流离失所,卖儿卖女,成为淮河流域普遍现象。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吟唱的都是南宋之前淮河流域鱼米之乡的富裕和景致。这一切,从南宋开始,便已戛然而止。

淮河终于堕落成为一条脾气暴躁、反复无常、水患干旱灾害频仍的大河。

淮河水患,不仅严重影响到流域特别是干流沿岸城市的安全,更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显然,淮河的这些变化,严重影响到了寿春。

南宋之后,寿春的地位一落千丈。

除了大运河、“黄河夺淮”这两大主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对寿春的兴衰也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寿春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外部入侵,内部纷起,战乱和战火总是与寿春形影不离。这不仅对寿春造成严重破坏和损毁,更严重制约和阻碍寿春经济社会发展。

6

经过春秋争霸、战国争雄风云激荡,周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最后只剩下秦、楚、燕、韩、赵、魏、齐,也就是“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国都,都经历过多次迁都。

我们可以把“战国七雄”最后的国都,今昔状况、前世今生,做一下梳理和比较。

秦国,最后的都城咸阳,现在陕西省咸阳市。

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现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燕国,最后的都城蓟城,现在北京市。

韩国,最后都城新郑,现在河南省新郑市。

赵国,最后都城邯郸,现在河北省邯郸市。

魏国,最后都城大梁,现在河南省开封市。

齐国,最后都城临淄,现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战国七雄”最后的都城,当它们走出“战国七雄”最后都城耀眼光环之后,在其后朝代更迭历史演进的风云际会之中,都有出色表现,大放异彩。

它们不仅是“战国七雄”的最后国都,此后,它们各自还多次为都、多次为郡。

它们生来就如此不凡,此后更是表现不俗、照耀史册。

比如寿春,过去的寿春光彩夺目,今天的寿春熠熠闪光,未来的寿春必定远途宏阔。

我们不必过于纠结和感叹某一段历史。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放下历史的眷顾以及历史带来的束缚。

我们一直喜欢的,不就是寿春努力而奋进的样子吗?

(沈国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