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几位朋友约好了午后去安丰塘镇一个革命特区的地方,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短暂的雨后天晴了,也到了我们出发的时间,天公作美,给我们的这次红色之行来了一次洗礼。
走进大树河坝中心村,亭阁小桥,院落瓦房,映入眼帘,村东竖立的高大玉石牌上写着:塘畔青绿源远流长,大郢纪史赓续新篇。巧合的是此对联则是我们同行的朋友策划撰写的。过去的河坝村是由徐家河坝得名的,有十二个自然村,以前村里有个王姓建的土地庙,形成了王庙自然村,也是原河坝村委会所在地。旧时村里还有滚水坝,村中有桥,称为王桥。小河流经村落形成了团滩,形似甲鱼,滩前有塘脑,人们俗称王八脑子,由于听起来不雅,后来改为团坝脑子。而位于团坝脑北的后套自然村,四周被水沟环绕。过去住户最多的是张家大墙自然村,随着时代变迁,后来的自然村渐少,统一规划后形成了中心村。
几年前的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大树河坝中心村道路通畅了,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后河水潺潺流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被绿色环绕,健身广场、小游园、文化广场随处可见人们活动的身影,有了大树村史馆,环顾一周,漫步在其中,如同身处景观里,每家都有五小园,我经过一户人家的五小园,种的是空心菜,毛竹栏杆上挂空心菜的图片,文字写着清热解毒、降低血压,润肤美容的字样。新的大树河坝已经成为了一个位于安丰塘之南的美丽村庄,这是一个稻米花香的地方。村子旁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接收着能量,沟渠围绕着村落,流淌着安丰塘的来水,小鸭游荡在水渠中,流连村庄,在一木亭处有一石雕,金牛卧地,背上坐一放牛娃吹着竹笛,抬望眼便看到三个字:丰碑亭,此时想起两句唐诗:千里稻花应秀色,酒樽风月醉亭台。大路东边正在建设乡村大舞台,村里的未来文化生活将更为丰富多彩,这些生态美的设计,倡导着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理念,续写了革命故地新的篇章。
时光匆匆,一百年之前,人民受剥削被压迫的年代,这里的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28年,革命的火种最先播撒到这里,最初把革命思潮带往史大郢的是同盟会会员史立斋,他在1908年同盟会成立后,与张汇滔一起在国内用信义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并参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淮上起义,史立斋、史康候曾领导过三百多人的队伍攻打固始县,威震淮河两岸,1911年他参加了寿县起义,他在史家的带头作用,带动和影响了史大郢一批青年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1930年史大郢特支成立,经过12年的革命斗争,使共产主义事业的种子生根发芽。曹静、史载权、史寅宾、史慰民等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在寿县土地上洒下了鲜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1996年版《寿县志》所载史姓烈士八名,一门八烈士,为后世罕见。
两年前曾与朋友一起到过大树小学,那里是史大郢特支的旧址,学校早已停办,院子里留下几排红瓦房的教室,杂草丛生的荒地诉说着过去,昔日的辉煌历史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如今史家后人们,继承了先人的奋斗精神,为了不忘历史,在大树河坝中心村建起了“史大郢特支陈列馆”。
陈列馆不大,原木组合在一起的门楼和院门,原始而生态,三大间瓦房,一米多高的花格子围墙,一百多平方米院落,迎面屋墙上挂有巢湖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牌匾,陈列馆里摆放着一尊革命者的铜制塑像,系着红色的领巾,神情里透露出革命者不怕牺牲的坚定,陈列柜里放着发黄的信函、证书等一张张文字资料。
目睹东墙外旧时的农具,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身披蓑衣的画图,呈现出奔赴在风雨交加中革命者的艰苦岁月,那面红色的墙壁木牌上书写着“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话语,在初秋的午后,我感动得热血沸腾,我看到了那烽火中的史大郢革命志士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
走出陈列馆,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此时村文化活动室里,村民们在凉爽的空调室中读报、打纸牌。我们走进墙壁上写着生态美超市,琳琅满目的物品摆满货架,我们喝着店老板拿出的冰爽的矿泉水,身心舒畅,身处这个和美乡村里,真切感受到革命者用鲜血换来今天的美好来之不易。回望陈列馆西面外墙上镶嵌的红色五角星,村口巨大紫金石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字迹,我感到了那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心声,正在大树河坝村得以美好地呈现。此刻我的心中也在默默希望,愿大树枝叶繁茂,河坝清水长流。
(王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