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楚地”民心中的“天下第一塘”
——读《芍陂史话:千年安丰塘》
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有所谓“四大水利工程”之说,而四者之中,又以地处淮河流域的“芍陂”(亦名“安丰塘”)最为古老。作为先秦时期楚国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作,从建造至今,芍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这一比四川都江堰还要早300年的水利工程,始终富有旺盛的生命活力,造福一方百姓,为古楚之地的历代民众所爱敬。1973年,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率团考察,亲睹烟波浩渺、绿树成荫的古老“芍陂”依然能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后,由衷慨叹: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塘!世界上最大的塘!此后,“天下第一塘”的美誉不胫而走,也让芍陂更为世人所知。1988年1月13日,安丰塘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年11月又入选农业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对芍陂而言,可谓盛名之下,其实“正”副!因为从春秋时期由一代名相、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以来,它就是一座集引、蓄、灌、排为一体的灌溉工程,一座活在民心中的利民之塘、富国之塘、楚风之塘。直至现今,它的灌溉面积仍达到67万亩左右,几乎占到整个淮南市寿县地区农业灌溉的一半以上。
研究好、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宣传好古老而常新的“芍陂”,无疑是现今楚史研究者、中国水利文化研究者责无旁贷的学术职责和时代使命。淮南师范学院楚文化研究院、芍陂(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李松教授历时3年撰成《芍陂史话:千年安丰塘》(安徽教育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芍陂史话》)一书,让“芍陂”的学术价值、文化蕴涵与历史意义充分得以展现,成为近几年来国内楚史研究领域、芍陂文化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一部力作。
学术基础扎实,文献资料丰富。在水利史研究方面,众所周知,芍陂很重要很有价值,但也人所共知,芍陂研究资料长期以来缺少系统的发掘整理,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特别是相关历代碑刻资料的整理,更需研究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付出大量的心力才能完成。该书作者对芍陂的研究是长期跟踪式的“专学”模式。作为地方文化学者,作者多年来除了深细认真地爬梳典籍史料外,还积极从事于田野调查,实地踏勘考察,走访当地民众,搜集口述材料,为芍陂研究贡献过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著作《〈芍陂纪事〉校注暨芍陂史料汇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正是在此基础上,《芍陂史话》一书综合运用传世文献、历代碑刻、官方档案、口述史料等研究资料对芍陂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学术梳理,分别对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芍陂情况进行了具体阐明。作者既注重从历史源流视角把握芍陂发展史的基本脉络,也注重对每一时期芍陂保护利用的实际情形及特点展开比较,从整体上呈现出芍陂颇具历史生命力的价值意义。与现有一些同类介绍“芍陂”的文化著作相比,《芍陂史话》在文献资料上的优势是很显见的,绝非短期可就之功。
融水利史研究、地域文化史研究为一体。芍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境内,是“淮楚文化”范畴内的古代著名农业灌溉工程,与千里淮河、浩荡楚风有着至为紧密的血缘关联。作者是一名地道的淮南人、淮河人,熟谙乡梓掌故,热爱地方文化,对楚史楚文化、芍陂有着深挚的文化情感。书中不仅用历史研究的方式对芍陂的源流演变进行简明准确的梳理介绍,而且尤为注重从楚史、中国水利文化史、安徽地域文化史(寿州古城文化、淮河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发掘芍陂极为厚重的人文蕴涵。如第二篇《古芍陂文化寻踪:芍陂水文化探秘》,即从碑刻、诗文、祭祀、传说等四个方面生动揭示出作为“淮河流域水利之冠”的芍陂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独特的楚文化底蕴及历史风采。特别是作者对芍陂与寿州古城水利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将芍陂作为水利工程的兴衰得失放置在地域性的自然、人文场域中进行分析,别开生面,言人所难言,非长期专门从事于芍陂研究的地方学者所难道也。
历史与文化并重,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同显。作为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的智慧产物和重要成就,芍陂不只是“古代”的,更是“现代”的。从被中华先贤和劳动人民创建出来之后,芍陂便无私博爱、古今如一地润泽养育着广大的淮土民众。在以往史籍上,向来不乏因芍陂而“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龙泉之陂,良畴万顷”“厥田沃野,大获其利”的记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风尘,芍陂不仅彰显了自身存在的历史意义,而且展现出丰厚蕴藉的文化价值。《芍陂史话》将芍陂视为人类古代水利文化的珍贵遗产,既关注它的过去,更重视它现今及未来的发展。作者对芍陂的研究是同楚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传承相并重的,因此能够着眼历史探讨,结合多年来的田野考察经验,为地方政府更加合理地保护、开发与利用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遗产提出诸多切实有益的建议,如:筹建芍陂水利文化博物馆;打造“生态芍陂、文化芍陂”的知名文旅品牌;举办各种规模的学术研讨会,扩大芍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楚文化的水利“明珠”——芍陂是“活”的!它从春秋时期的楚国走到今天,一直都活在楚地“民心”之中。正如原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姚汉源在《安丰塘志》“序言”中所言,作为古老的水利工程,芍陂“现在仍为亿万人所称颂”,是因为“它蕴含着2000多年来无数创建者的智慧,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他们血肉精神的结晶”,所以才能“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千百见证之一”。而芍陂所彰显出的“中国古老文化”正是先秦时期拥有八百年惊采绝艳的辉煌发展史的“楚文化”!芍陂“活”在千百年来的民心之中,又何尝不是楚文化一直深藏于千百年来淮河流域民心之中的最好证明呢!《芍陂史话》一书犹如一面秀丽的楚式“山字镜”,再次映照出了古今民心中生机盎然、魅力独具的“天下第一塘”。
(作者系安徽理工大学教授 高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