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征文 > 因为节气,这年竟有15个月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因为节气,这年竟有15个月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9/24 10:40:2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在其《非遗文化形态学》中写道:“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创立,完成于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和门客研制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收在《淮南子·天文训》之中,在汉武帝即位后献给了朝廷,并且得到了年轻皇帝的喜爱。”

当时二十四节气虽然在民间流行,但还没有形成国家意志。为此,汉武帝决定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历法,并特地制定颁行了太初历,其中还有《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功劳。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于是诏令御史大夫兒宽“与博士共议”。兒宽与博士们议后,认为可行,于是汉武帝诏令“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汉历是在太初元年开始施行,因名“太初历”。按照汉武帝的要求,二十四节气被融进新历。这一年,淮南王刘安因冤案自杀已经18年,而司马迁时年45岁(或35岁),还没有遭受腐刑。

为顺利颁行太初历,新历推行的第一年竟设置了15个月。于是,这一年的农历是从丙子年的十月起,至丁丑年的十二月止;这一年的公历时间段大约是从公元前105年11月26日起,至公元前103年2月9日止;这一年的帝王年号是太初元年,但实际上丙子年的十月至十二月和丁丑年的元月还是元封七年,二月开始才改元太初。

汉武帝之前的中国共实行过6种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史称“古六历”。6种古历的大致相同之处都是以365+1/4日为一回归年,29+约1/2日为一朔望月,19年7闰。不同之处主要是以冬至为标杆,以不同的月份来确定每年的起始点:黄帝历、周历、鲁历是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岁首,相当于农历十一月;殷历是以冬至后的第一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农历十二月;夏历是以冬至后的第二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农历正月;而颛顼历则是以冬至前的一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农历十月。

汉武帝即位时实行的历法是颛顼历。颛顼历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施行,至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全国,当时已有两百多年。颛顼历因长期使用,产生了一定的误差,同时颛顼历又将闰月一律设置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称“后九月”,极易与民间流行的节气产生混乱。尤其是颛顼历将十月定为岁首,给史书记人记事也带来困难。如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淮南王英布的叛乱事件: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根据颛顼历,英布叛乱从起兵至覆灭只有3个月。但读者如果不了解当时使用的历法,可能会误以为英布叛乱的时间长达15个月。

《非遗文化形态学》还说:“二十四节气的研究继承了楚人天文学成果,淮南王刘安的科研团队又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推算,最终在淮南王国都‘寿春’结项完成,二十四节气终于研制成功。”《淮南子·天文训》透露了刘安开始钻研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淮南元年指刘安封王的第一年,即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他的“科研团队”也就是“八公”们大概还未能聚集。当时刘安才16岁,说明刘安很早很小就对研究星象和天文地理,以及历法和节气很感兴趣。由于刘安的生活环境寿春县及八公山正处在中国气候南北方分界线上,这又为刘安研究二十四节气提供了客观基础条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自然界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也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融进历法之后,也更快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中国历法史上,太初历的颁行显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周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