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很多影视剧中,大家看到过使用弩的画面,也感受到其强大的杀伤力,给人以古代版“手枪”的印象。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件弩的重要部件——战国时期的云纹嵌银铜弩机。这件弩机1984年出土于寿县双桥镇胡塘的一座楚墓。弩机郭面前窄后宽,有纹饰,前后有两个穿孔,望山上窄下宽,虽然构造简单,但设计却十分精巧。
弩是中国冷兵器时期重要的发明。在古代,可以说,谁拥有它谁就是战场上的“王者”。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比如: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孙膑以“万弩俱发”的突击攻势,战胜了轻敌而怠惫的庞涓的大部队;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战胜赵国军队,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的胜利……
说到弩,就有必要提一下弓。大家可能都听过“百步穿杨”的故事。《史记·周本纪》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这里记述了一位射箭技艺高超的楚国人的故事。
弩是古人在弓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因其射程远、命中率高、杀伤力强而被称为冷兵器时代的“王者”,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武器之一。明代《武备志·军资乘》中说:“中国之利器,曰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
根据史料记载,弩也与楚人有关。据《吴越春秋》里记载:“当是时,诸侯相代,兵刃交错,弓矢不足以威天下……(楚)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当时诸侯争霸,经常打仗,弓箭已不能威服天下,楚国的琴氏发明了弩后,作为军队的一种利器,对其他诸侯造成很大的威胁。
据了解,弩是由弩臂、弩弓、弓弦、弩郭和弩机组成。其中,弩机是弩的机械部分,也是弩的核心部件,多用青铜铸造,置于木弩末端,其作用是预先张机,持满待敌。早期的弩机由牙、望山、悬刀构成,使用时,用牙勾住弓弦,望山用来瞄准,悬刀则相当于扳机的作用。
东汉《释名·释兵》里写道:“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悬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弩出现以后,后世又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西汉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刻度,提高了射击的命中率。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制作了著名的“诸葛连弩”。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种弩既保持了射程远、精确度高、杀伤力强的优点,又克服了弩射速慢的缺点。
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也因其技术和战术上的局限性,不再受重视,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了解,1952年,湖南长沙扫把塘138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件保存较好的弩,特别是保存有弩臂等木质构件,十分难得。这件弩全长约52厘米,内装青铜弩机,弩机的牙、牛悬刀等构件由枢装牢。机槽下设有一个半环护板,与后尾的小木柱相连,它的作用有点近似现代步枪扳机的护环,便于手扣扳机,又可在张弩后保护悬刀不被触碰。1986年,湖北江陵秦家咀47号战国楚墓出土了一件弩,长仅27.8厘米,但结构复杂,性能也比普通弩优越许多。这种弩一次可装20支箭,连续发射10次,每次射出2支箭,射程达20至25米。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战乱不断。楚人发明弩,可能与当时楚国的地理和政治环境有关,对于军事武器的研发有着较高的需求。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也是一个军事大国,一直有尚武的传统。楚人自迁徙到长江流域以来,一直在战斗中生存,形成了独特的尚武文化。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这件小小的战国云纹嵌银铜弩机被静静地安放在展柜中,也许不少参观者不曾留意它的存在。但是,它曾经改变着战场局势,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数千年后,它虽然褪去锋芒,却依然留给人们对过去的无限遐想。
(记者 张明星 付莉荣 实习生 李硕 李笑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