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窃曲纹鹿首铜鼎 隐显“强楚”文化劲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窃曲纹鹿首铜鼎 隐显“强楚”文化劲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7/25 10:01:0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者 苏国义 李严

窃曲纹鹿首铜鼎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陈文物中,一件形态较为特殊的铜鼎。它三足鼎立,鹿首阔腹,侧面看,犹如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鹿。据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铜鼎1959年出土于舒城县龙舒公社,是一级文物,其通高27.6厘米,通长31.5厘米,口径20厘米。

专家研究认为,窃曲纹鹿首铜鼎是春秋时期文物。这一时期,舒城县龙舒公社所在地区处于群舒方国统治范围。不过,同一时期,齐、楚崛起,相对弱小的群舒方国成为诸侯强国的围猎对象。强大的楚国更是多次对其进行征伐、占领,经年累月,楚文化慢慢渗透到群舒方国。

“群舒是小国集团,由其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有动物特征,具体到窃曲纹鹿首铜鼎,其形态、繁复的纹饰、蹄状足等特征都与楚国出土的类似文物相近。从侧面体现了群舒在文化上包容性、融合性较强,也体现了同一时期楚国影响力的深远。”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孙晓菲介绍。

据了解,窃曲纹是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这种纹饰形式较复杂,共同特征是图案的主要母题是卷曲的细长条纹,这些条纹又往往连接成带状,饰于器物口沿、盖缘、钟篆等处,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

专家认为,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较为明显。如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来,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仅保留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的出现,意味着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使得这种纹饰适应性更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各种器物不同的部位。

窃曲纹鹿首铜鼎的鹿首造型也是春秋时期青铜文物重视动物造型的一大特点。青铜器时期人类还处于向自然学习的阶段,体现在青铜器造型及纹饰设计中,就是将身边看到的山川河岳、风雨雷电、动物植物或生活场景等铸成青铜器造型或纹饰,其中以动物形象为题材的青铜器贯穿整个青铜器时代。这些动物包括龙、牛、猪、羊、象、兔、鹿、貘、驹、鱼、鸟、鸮、鸭等,或整器,或局部,或写实,或抽象,艺术想象力天马行空,极大丰富了青铜器的艺术品类。

综合这些特征,窃曲纹鹿首铜鼎堪称春秋时期的青铜文物精品。观赏这件文物,也更让人对群舒方国与楚国的关系、与淮楚文化的联系陡增好奇。

史料显示,群舒,偃姓诸国,指春秋时期分布在安徽舒城周围的若干个舒族小国,可考的有舒、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龏、舒鲍、宗、巢等九国,桐国与群舒邻近,也疑似群舒国。

群舒人在西周初年被周人逼迫南迁,分布地域北抵淮河、南及长江、西限霍山、东达巢湖,在安徽中部一带。在西周时期,这些小国都以徐国为宗主,称淮夷或南淮夷,和西周屡有战争。

春秋时期,齐、楚、吴等诸侯国崛起,群舒处于齐、楚、吴之间,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齐国先南下收服了徐国,再利用徐国控制了群舒及淮夷等国。楚国不甘,于公元前623年与公元前622年连续灭亡江、六、蓼三个淮夷国家,剑指群舒。形势所迫,群舒一度投靠楚国,但心却不诚,骑墙摇摆。

公元前615年,楚国发兵攻灭舒国与宗国,活捉了舒国国君和宗国国君。公元前601年,楚庄王发兵舒蓼并将其歼灭,《左传》宣公八年写道:“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群舒方国都亡于春秋,除巢国外,基本上都被楚国所灭。可以说,群舒文化,从孕育产生到发展繁荣,皆是不断与中原王朝、齐楚吴等各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这些文化构成了江淮地区多元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淮楚文化强大的穿透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