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五季) > 安丰塘的龙舟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丰塘的龙舟赛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7/26 9:28:5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端午节期间,千年古塘安丰塘畔锣鼓喧天,游人如织。古塘内龙舟竞渡,成为寿县文旅节庆活动的特色和亮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一饱眼福。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传说在端午这一天,诗人自沉汨罗江,乡亲们划船寻找他,借龙舟的敲击声和划水声驱散水中的鱼,阻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此说法在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得到肯定:“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重渡,乃遗俗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之,因以成俗。”《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棹振水陆,观看如云。”

考古学的发现证实,许多端午节习俗早在楚国前就已流传。例如其中一个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钺,便刻有龙舟竞渡的图案。也有学者指出,龙舟演变自百越的独木舟,百越独木舟是以蛟龙为图腾。对于龙舟和龙舟竞渡的起源,今天仍在考究中。但所谓风俗,总需先俗而后风,名正而言顺,才能够持久。龙舟竞渡正是这样,这些年蔚为风气最为盛事的,当属楚地,是不争的事实。楚地中动静最大、影响最广的,应是湖南岳阳洞庭湖、湖北秭归和安徽寿县。岳阳靠近汨罗江,是屈原的投水之地;秭归是屈原的出生地。而寿县,则是屈原心心念念“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楚国终结地。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史称寿郢,即今天的寿县,历史上也称寿阳、寿州。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攻破寿郢,守城将士血染家园,楚国灭亡。如果说湖南湖北是“楚头”,那么,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时间上,寿春都是名副其实的“楚尾”。时光流转,岁月葳蕤,作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楚国在寿春度过最后19年光阴,楚文化在这里留下丰富遗存,楚都寿春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天下第一塘——安丰塘(芍陂)被公布为世界灌溉文化遗产,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万余件,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同时,寿县还是全国35个端午习俗集中分布区之一,安徽省仅此一处。

关于端午习俗,寿县有句谚语:“芍陂龙,八公诗,寿州香草天下知。”芍陂龙,说的就是安丰塘赛龙舟与舞龙;八公诗,即八公山端午诗会;寿州香草,指的是寿州古城孩童佩戴香囊。这三项习俗,都打着深深的楚文化烙印。

安丰塘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舞龙则是为纪念孙叔敖。春秋楚庄王时,楚令尹孙叔敖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修建了一座蓄水工程,古名芍陂,今名安丰塘,“周百二十里,纳川吐流,灌田万顷”,号称“天下第一塘”。史书载,孙叔敖辅佐楚王成就了霸业,名重诸侯,但从不居功自傲,恪守清廉做人本色。寿州民间一直流传他临终教子的故事。孙叔敖弥留之际,把儿子招到床前再三叮嘱:“我死后,倘若楚王封你做官,你千万莫要,因你没有做官的才能;倘若楚王一定要赐你食邑,你就要求到荒瘠地方去,你可用双手谋生……”一代国相,临终之言,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这样的官,老百姓怎么能忘记?传说孙叔敖小时候救过一条小蛇,小蛇长大成龙后帮他开拓了安丰塘水源,于是,这里的百姓从此有了舞龙的习俗。端午节这一天,水面上龙舟竞渡,鼓声震天;堤岸上巨龙翻滚,喝彩声一片。水上岸上,场面十分壮观。郢都人以此缅先贤、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情景动人,情趣盎然。

八公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承载着寿州丰厚的文化积淀。当年,汉淮南王刘安集中了一大批文人,在这里编撰了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古往今来,李白、李绅、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在这里留下不朽诗篇。历史在这里播下的文化种子,如今已长成漫山遍野的参天大树。每逢端午,诗人雅士赶到这里吟诗唱和、饮酒集会,已经成为多年来的惯例。现在,寿县受誉全国文学之乡,“寿州诗群”已成为江淮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八公山诗会”也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特色品牌。

端午节孩童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祛臭、驱虫、避汗气和点缀装饰。香囊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清香四溢。香囊芯的材质寿州香草,唯寿州古城才能生长,易地种植则无香味。还有就是,很远就能嗅到香气,近距离却没了一丝香味。当地百姓称寿州香草为“离香(乡)草”,说它离家乡这块产地越远,香味就会越浓,因为它是在楚国将士流血牺牲的地方长出的,是将士们的忠魂凝变的。楚国虽然灭亡,但楚人永远不会忘记先人的在天之灵。巧的是,寿州香草恰在每年端午时节香味最浓。浓郁的草香弥漫在古城上空,仿佛楚国将士的忠魂齐约郢都,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典……

寿县端午习俗最具观赏性的,还数赛龙舟。今年端午我专程赶回家乡,到安丰塘畔观看龙舟赛。安丰塘内波光粼粼,孙公祠前人山人海。20多条龙舟在碑亭前的浮动码头一字摆开。时间一到,首先是庄严肃穆的临水祭奠,然后是为龙首“点睛”。随着一声锣响,蓄势待发的条条龙舟犹如离弓快箭,抢涛而出。桨手们奋力划桨,鼓手玩命擂鼓,舵手聚神把舵。堤岸上的人们也没闲着,舞龙队使出满身解数,啦啦队劲舞摇曳,观众们为各自心仪的龙舟队雀跃欢呼。堤上水中,桨声浪声融为一体,锣鼓喧天,加油声口哨声此起彼伏,山崩海啸,如风似雷,撼天震地。置身其中,人们无不为之动容,情不自禁融入其中,为之欢呼,为其喝彩。

从家乡归来后,安丰塘的龙舟赛,仍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楚都寿春的乡亲们,淳朴善良,重情重义,他们就像守护自己的姓氏族谱、子孙后代一样守护着楚文化,传承呵护着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的端午文化。龙舟赛在别处,多半是欢乐、是好玩,而在寿县这方沃土,则是为了纪念。(赵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