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人的骄傲。淮南人的骄傲是有底气的,至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且不说古城、古塘、古堆,单是一部《淮南子》,就足以“牢笼天地,博及古今”,名闻天下,尤其是书中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被今人誉为“第五大发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就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且不说名山、大川和南北兼具的气候,单是地下的煤炭,就足以使淮南成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中国能源之都。
可是,正如《淮南子·汜论训》中说的那样:“法与时变”,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随着国家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虽然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不断有新的资源被探明,但仍免不了被贴上资源枯竭型城市标签,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
面对转型压力,我们看到市委、市政府正全力组织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重振这座老工业城市的雄风。近几年连续召开的转型发展大会,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淮南转型发展的激情、活力和美好愿景。
同时,淮南也正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多年的传承应用成果,积极创建“二十四节气之城”。从一个人的一本书,到一座城的一张新名片,这不只是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用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这座能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也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二十四节气”的生态理念和中国当代生态文明观相一致,所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与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一脉相承。因此作为一类思想文化教育服务产品,可以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人们参与转型发展的主动性,从而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二是“二十四节气”的要素自身具有的生态产品的功能属性,如气候要素中的气象景观、避暑胜地、气候宜居城市,光伏、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些不但有助于文旅产业的发展和新能源赛道的发力,也能直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和低碳生活。三是“二十四节气”要素可以衍生出新的生态类产品,如大型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变化的应对和气象灾害的防御等,可以在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这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之城的创建过程,会是一个强化生态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推动社会转型的过程,将有助于我们这座能源之城的华丽转身。(张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