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楚文化大家谈(第二季) > 寻楚:踏着歌声的翅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寻楚:踏着歌声的翅膀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7/23 9:55: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楚风东渐淮南文化遗产札记

荆楚的凤鸟掠过淮水,时光是凤鸟翅膀下轻盈的风。

寿春古城西侧的淮河,静水流深,时光是樯楫荡波的楚歌。

寻楚,让我们踏着歌声的翅膀——

曾经,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青铜冶炼与铸造,周代最大圆鼎纪录刚刚被武王墩刷新。

曾经,中国古代最能代表财富密码的金币,以龟板郢 的形式在这里熠熠生辉。曾经,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与刺绣,虽然几近成泥,却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纤毫毕现。曾经,世界上最古老的生产工具铁锸,终于在武王墩封土中露出峥嵘。

几乎,所有先秦的漆器无过于楚器,武王墩漆木案惊艳世人。

几乎,所有先秦的竹简都是楚简,武王墩的遣册秘不示人。

击筑而歌后陷入沉思,散落在江淮大地上的楚文化遗产富饶到你难以想象,物质或非物质的。

——透过城墙凝视楚。不久前,坐落在古城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喜获“国家一级馆”的殊誉。除了安徽省博物院馆藏李三孤堆追缴文物702件外,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馆藏大量战国时期楚国珍贵文物,成为楚风东渐的历史见证。从楚文化的不可移动文物看,目前在市内尚有多处,譬如,与都江堰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灌溉工程安丰塘;曾经做过楚国郢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大墓;正在考古发掘的战国大墓武王墩。此外,还有闫家古堆以及大孤堆、小孤堆等古墓群。

——透过声音聆听楚。从楚文化的非物质遗存看,因寿春曾为楚国郢都,京畿百姓以“郢”为贵,纷纷把所居住的村落罔称为“郢”,“郢”是楚人心中“都”与“京”。抑或是,楚国郢都被王翦攻陷以后,贵胄王孙走避于乡邑,仍然顽强地以“郢”为名,遂有千百数以郢为名的聚落。这种风俗习惯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目前,寿县古城周边,淮河两岸,叫郢的自然村落仍有数百个。而淮南方言中的楚音遗存也不容忽视。虽然经过中原文明一次次的洗礼,楚都故地的居民,顽强留存着与纪南故地相同的“h-f”不分的文化信息,由此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南冠楚囚”的成语故事,楚人的坚持,直到如今,口语中尚有“不服周”的文化现象。可见,文化基因的顽强同样令人难以想象。

——透过名人追寻楚。从历史名人角度看淮楚文化遗存,首推楚令尹孙叔敖。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史绩昭彰。当楚风东渐淮夷地区后,孙叔敖跋涉千里,在淠水东岸发动民众修建芍陂水利工程,惠及后世子孙。孙叔敖主持治水,修筑安丰塘,深得淮南人民敬仰。孙叔敖为官不矜,惠政清风,司马迁《史记》推为“循吏”之首,亦是千古循吏第一人。安丰塘景区孙公祠,流誉千秋,是淮南人民对有所作为的先贤最直接的感念。三百余年过后,楚国令尹黄歇扬名淮上。黄歇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以春申君封号最为知名,他辅佐考烈王,执掌楚国内政外交长达二十五年,合纵中原诸侯共抗强秦,主持对太湖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功绩卓著。而春申君留给当代淮南最大的文化遗产,莫过于“春申”这一文化纽带,将淮南与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诠释得清清楚楚。

——透过诗文读懂楚。至于学术源流,文献典籍,淮楚时期同样可圈可点。老子的《道德经》,庄周的《庄子》,管仲与鲍叔牙留下的文化传承,汉初淮南小山文学群体创作的大量骚赋,淮南王刘安对楚辞的整理与传承,楚文化转换期产生的、汉初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以及历代名家研究楚文化的学术成果,历代文人骚客歌咏楚文化的诗词歌赋,楚文化的独特风韵可见一斑。君不见《招隐士》的击节之叹吗!“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

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通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音节和谐,优美动人,尽显楚骚神韵。

寻楚,踏歌而行,歌声是穿越时空的力量。武王墩、李三孤堆、春申君墓园、芍陂、寿春古城大遗址……单单是楚文化的载体,在淮南俯拾即是,而且都是极具号召力的荦荦大者!设若细加搜求,像斗鸡台、青莲寺遗址、宓子贱、羊石等等无不烙印着楚文化的神秘符号。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大胆猜想一下,当年的李三孤堆,现在的武王墩,都没有出土与楚王身份直接相关的证据,撇开专家的推断不说,假如,当年郭沫若先生依据李三孤堆出土文字的解读成立,那么,李三孤堆,甚至是武王墩有可能只是王后墓,真正的楚考烈王墓、幽王墓是否保存尚在?考烈王墓在茶庵的相关记述是否依然值得采信?这里面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实在太大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楚,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恩赐;寻楚,是时光留给我们的悬疑。寻楚,文明的曙光已经辉映了两千多年;寻楚,还是现在进行时;寻楚,还会继续。(岳葆春 姚尚书 王家运)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