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72年春天的一天,楚国都城陈郢郊外。
天色微明,楚顷襄王带领群臣趁着晨光来给太子熊完送行。
在楚顷襄王再三恳求之下,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决定秦、楚休兵罢战、握手言和。
不过,秦昭襄王提出一个极为苛刻前置条件,楚国要把太子熊完送到秦国“考察游学”;还有附加条件是,非经他本人审批同意,熊完不得出咸阳。至于想回楚国,那就更不要想了。
至于熊完在秦国都城咸阳“考察游学”时限,却并无定期。
楚国再三询问此事,秦国回答:这要看我们大王的心情。
说白了,熊完就是到秦国去当人质。
为了求得国家的喘息和图存,楚顷襄王只能如此。
楚顷襄王选定楚国左徒黄歇,作为太子熊完的贴身护卫,陪伴太子熊完前往秦国。
这天清晨,大家的心情都很郁闷。
楚顷襄王爱怜地注视自己的儿子太子熊完,目光里充满舐犊深情、国家存亡、王者尊严、无奈惜别……心情极为复杂。
楚顷襄王最后把目光转向楚国左徒黄歇:楚国的未来,太子的安危,就交给你了!
左徒黄歇双膝跪地,慷慨激昂,大声向楚顷襄王起誓。翻译成为今天的白话文,大致意思是:
臣一定不负大王重托,虽万死不辞,臣在太子在,臣不在太子还在!臣恨不能和太子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和太子同年同月同日死!
不曾想,黄歇的一席话,34年之后的公元前238年,竟然一语成谶。
2
每一个雄才大略的王,都有故事。
不是因为有故事,才能成为王。而是因为成为了王,才有资格有故事。
公元前247年,秦昭襄王的孙子,那个仅当了3年秦王的秦庄襄王,不幸去世了。
这一年,秦庄襄王的儿子、秦昭襄王的曾孙,嬴政年仅13岁,从他父王手中接过秦国的权柄,即位成为秦王。
秦国,续国563年,历经36位王,嬴政就是那最后一任秦王。
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从此开始亲政。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
定都咸阳。
是他的秦国,也是他的秦朝,奠定了今天我们中国版图的地基。
从秦国向秦朝的完美跃进,也只有雄才大略的嬴政,才可以企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大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王的名号,已经远远不可与自己的丰功伟绩匹配。于是,从“三皇五帝”中抽出“皇”和“帝”,把自己的尊号改为“皇帝”。
“皇帝”的称号由此而来。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时间轮转。
在秦昭襄王手上,一败涂地的楚顷襄王,他的儿子楚考烈王,将和秦昭襄的曾孙秦王嬴政,交手。
3
历经几百年互相不断征伐,最后形成的“战国七雄”,个个都是强国。
强国之间比拼的,就是谁有雄主辈出。
其实,从最初的开始,秦国并不算出众。
一切的改变,从秦孝公开始,因为秦孝公任用了一个绝世英才,开启了一场前无古人、鲜有后来者的伟大变革,史称“商鞅变法”。
秦孝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356年,颁行商鞅起草的著名的“垦草令”。
“垦草令”的核心要义,就是那些无爵无位的平民只要努力种田和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高爵厚赏,而国君则根据他们的军功大小来封爵。
在这样一种军功爵制的激励下,平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因为立功受奖者不但在经济上能得到实际利益,而且在政治上、社会上也享有较高的地位。
按军功大小给予奖赏,这样就使爵禄滥用的现象得以改变,既使国家富裕又能使“民不失职”。
这种按军功行赏的制度,大大刺激了秦人“多立功为荣”的心理,“干得越多得到越多”的鲜明导向得到树立,从而达到了迅速增强国力的目的。
受益于“商鞅变法”,原本并不起眼的秦国,迅速崛起,一路奔赴,进入战国之后,终于站上头号强国的巅顶。
秦国的一国独大,让其他“六雄”感到很不安全。于是,“合纵”和“连横”登场了。
“六雄”们想的是,我们六家抱团联手对付秦国。秦国使出的招数是“各个击破”“分而治之”。
从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41年,77年间,位于东方的五个国家联合起来一起五次攻打秦国,史称“五国攻秦”。
看来,秦国的“连横战略”取得了实效。每一次“合纵国”攻秦,都凑不齐六国,而是五国。总有那一个国家,冷眼观战。
五次“五国攻秦”,秦国对阵“合纵国”,取得两胜两败一平战绩。
这五次“五国攻秦”,楚国都是急先锋,当了3次“合纵长”。
公元前241年,“五国攻秦”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一次的“合纵长”是楚考烈王,五国联军的“总司令”是楚相春申君黄歇。
结局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4
公元前241年的时候,考烈王熊完担任楚国的王,已经22年。这一年,黄歇担任楚国相国也已经22年。
22年来,考烈王熊完和相国黄歇既是君臣,更像师徒,还像父子和兄弟。
黄歇对考烈王的忠诚,指天可鉴。考烈王绝对相信:如果楚国所有人都会背叛他,唯有一个人不会,那这个人一定是黄歇。
考烈王对黄歇的信任,无有其二。黄歇绝对相信:如果楚国所有人都不信任他,唯有一个人不会,那这个人一定就是熊完。
励精图治,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在“国际上”,春申君黄歇的声望和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歇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一试身手了。
绝地反击,合纵攻秦。
这一次攻秦的合纵国是楚、燕、赵、魏、韩五国,楚国为发起国,当然就是这次军事行动的带头大哥。五国推举楚考烈王为合纵长,推举楚国相国春申君黄歇为五国联军“总司令”。
齐国选择了中立和观望,没有参加。
反正每一次合纵攻秦,都难以实现六国齐聚,不是少这国,就是少那国,诸国也都习以为常了。
五国联军来势汹汹,一举攻取了寿陵,直抵秦国函谷关。
寿陵,原来属于燕国,后来被秦国占领并纳入版图,秦孝文王、华阳太后都葬在寿陵。
“邯郸学步”里,那个去赵国邯郸学步的燕国少年,就是寿陵人。
与“邯郸学步”相对应,还有另外一个成语“寿陵失步”。
相对于广为人知的“邯郸学步”,“寿陵失步”却鲜有人知。
攻取寿陵的小胜,让五国联军开始轻敌,以为秦军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强悍和可怕。
现在,兵陈函谷关,更让五国联军产生了幻觉。
5
六年前的公元前247年,同样是五国联军攻秦,也就是历史上的第四次“五国攻秦”。
当时秦国的王是秦庄襄王,魏国是五国联军的合纵长,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担任联军总司令,五国联军齐心攻秦,接连在河东击败秦军,一直将秦军打退至河西,五国联军陈兵函谷关。
只要攻破函谷关,关中平原无险可据,秦都咸阳尽在联军铁蹄之下。
审时度势,秦庄襄王只得低下高傲的头,割地求和,换取五国联军撤军。
心中装不下奇耻大辱的秦庄襄王,不久积郁而死。
所以,这一次,当五国联军再次陈兵函谷关,都以为秦国会再次割地求和,于是都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不再一心攻秦。
可是,这一次,秦国换了王。
秦王,嬴政。秦庄襄王的儿子。
就在联军不备时,秦军突然从函谷关杀出,联军措手不及,慌忙迎战。各国军队都想保留自己的实力,不愿效死力与秦军死战,只是应付一下。
秦军见五国联军无心恋战,越战越勇,一举将五国联军击溃。
经此一战,“五国攻秦”失败,损失惨重。
受益最大的是秦国,不但重创了五国联军,还借五国联军之手削弱了齐国,同时进一步离间五国与齐国的关系。
6
原本,是不是合纵攻秦,是不是担任合纵长,是不是打这场战争,楚考烈王是很犹豫的。
但黄歇力主要打,考烈王只得勉强。
现在好了,一败涂地。
考烈王积累的威名扫地,楚军精锐尽失,国库被掏空,和秦国彻底决裂,还得罪了齐国,与其他五国的关系也很微妙……
算来算去,怎么想都不划算。
思来想去,越想心里越恼火。
在考烈王看来,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黄歇。
那个时候,经过黄歇力荐的李嫣(又名李环),为考烈王连生2个男孩,大儿子被立为太子。朝中大臣和权贵们,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争相攀附李嫣的哥哥李园,李园逐渐得势。那些黄歇曾经得罪过的官员和权贵们,聚集在李园周围,编造是非、添油加醋,开始极力抹黑和诋毁黄歇。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关于黄歇和李嫣非一般关系的传言,开始在都城寿春的坊间出现。
这些流言蜚语,传入考烈王耳中。
一开始,考烈王一点都不相信。
但讲的人多了,考烈王渐渐产生了疑惑。
考烈王有意识地开始疏远黄歇。
朝中的权贵和大臣们,何等聪明,都开始和黄歇拉开了距离。
黄歇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和孤立。
公元前241年,为避秦军锋芒和寻求战略纵深,考烈王把国都再次西迁,落子寿春。
寿春,拥有八公山脉屏障和淮河天险,物产丰饶,交通便捷,是最理想的都城选地。此前,经过黄歇10多年的营建,寿春城池坚固,物资和兵员储备充足。
7
备受冷落和无限迷惘困惑的黄歇,在都城寿春已难有立足之地,决意前往自己的新封地吴。
吴,现在的苏州和上海一带区域。彼时,那里还是一片荒芜不毛和人烟稀少之地。
时间可以洗清一切,距离可以产生思考。
但被误解,被污蔑,被抹黑,却无可接受。
士可杀,不可辱。
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奏疏呈送给考烈王后,很快得到批准。
考烈王并没有显示出丝毫挽留之意。
失落至极的黄歇,给考烈王写了一封临别信。信笺的最后,他给他此生最忠诚最至尊的人,写下这样一句话(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
“没有不甘心,只是这个结局,配不上当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