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五季) > 漫话淮上大豆文化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漫话淮上大豆文化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6/28 9:25: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时光走进夏日,村头的荒野处,又长出了野生大豆,那细长的茎蔓在草丛中延伸,并缠绕向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她从远古走来,扎根淮河两岸,见证了大豆家族的进化史、耕作史,一年又一年,向人们述说淮河流域的农业历史文化。

大豆古称菽。《周记·职方式》记:豫州“宜五种”。豫州包括淮河流域的一部分。“五种”是黍、稷、稻、麦、菽。这说明经过原始农业时期的探索与实践,淮河流域适宜种菽,菽已成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并得到官方认定。

汉以后,始称菽为豆。西汉农学家汜胜所著的《汜胜之书》中记载。“夏至种豆,不用深耕。”沿淮流传的农谚说:“夏至种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同时,民俗还说:“黄豆遮黑就能出,”也是说不要深埋,这与史书所记十分吻合,可见,淮人一直承传着大豆的历史文化。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李兆洛,在《凤台县志》中记载:“黄豆中压油、造腐,所种最广。”沿淮本土称大豆为黄豆,李兆洛在志书中纳乡土之称,实为重民俗之举。从这简短的记载中,可见清代中期,黄豆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最广,而原因是黄豆可以压油、造腐。这位知县大人已经注意到,黄豆与加工制品的产业链关系,大面积种植可造福民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豆的种植面积有了确切的文字记录。50年代初,阜阳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已超过800万亩。据《淮南市农业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祁集、平圩、高皇等乡镇,连片建成8万亩大豆生产基地。并记述:“祁集等乡镇所产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脂肪,是制作豆腐的理想原料。”当年,淮南市立足本土建设生产基地,产出优质大豆发展豆腐产业,以无公害叫响名牌产品,以豆腐打造城市名片。

生产优质大豆,除了沿淮具有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外,人们还传承和发展了历史留下的优良品种。据志书记载,沿淮地区史上有很多大豆品种,明代种植的红毛、大白壳、白花燥等品种,至今在民间还有零星种植,这是历史留下的农业文化遗产。本土生产的优质大豆,现在是豆腐作坊的抢手原料。据豆腐作坊反映,目前,市场上转基因大豆批量大,价格也比较便宜。但用这种大豆做不出又白又嫩的豆腐,只能用来做千张、干子。可见,要生产优质豆腐,不能依赖转基因大豆,还应当立足本土,发展传统的优质大豆,保证豆腐有正宗的优质原料。

沿淮地区几千年来形成的大豆文化,还表现在民俗习惯和口传谚语等很多方面,对大豆的生产、储存、加工等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农谚说:“黄豆开花,墒沟里张虾。”喻意大豆开花结荚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所以种大豆最怕“夹秋干”。而现在有水渠送水,有机泵抽水,解除了农民的忧虑。“六月草,棒打倒。”过去,农民在三伏天锄豆田,那真是“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近些年普遍推广化学除草,农民不再扛锄下地。但是,过度使用农药,又会造成药害,使大豆品质下降,以致影响到消费人群的健康。

民间习俗对大豆的精选。储存非常讲究。大豆脱粒前要带荚晒干,脱粒时用石磙轻轧即可,脱粒后用木掀趁风扬起,吹去杂质,落地后取“上风”处籽粒最优。储存大豆要防潮防霉,但防潮不能暴晒,只能“出风”。所谓“出风”,就是在通风处扬一扬,让凉风吹吹即可。如果摊开曝晒,大豆会炸皮而影响商品质量。

大豆可加工多种产品,这些产品大多都是历史留下的传统工艺。豆腐出自淮南,淮南的豆腐工艺名扬天下,虽然现在多是采用机械化生产,但工艺流程仍然延续古法。现在,民间流行最广泛的加工是“捂酱豆”,这是承传历史文化的家常菜。人们将黄豆煮熟后摊开,上盖麻叶或葵花叶,几日后大豆出现霉丝,先白后黄再转为黑色,以现黄霉最佳,取出晾晒即可。如今,有些小作坊和农家乐饭店,自制的“神仙豆”,就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做出的家常小菜。当人们进入乡村旅游,品尝到本土的豆腐和神仙豆,自然会领略到淮上的大豆文化。

尽管时代变迁,而野生大豆在淮南这块土地上,并没有消失湮灭。大豆从历史上走来,大豆文化是大豆产业之根。相信,随着新时代的征程,一定能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取得双赢。(祁家录)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