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征文 > 淮河瓜果香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河瓜果香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7/1 9:10:0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当淮河大地呈现一派瓜香果熟时,夏之骄子小暑踩着满天翠绿走来了。诗说:“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元人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相对大暑而言,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有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说文解字》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者意,不仅指人,还包括万物,说明暑意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还有人把暑拆分成日、土、日来理解,表示夏季土地上下很炎热。

节到小暑进伏天,小暑一来,三伏天即将开启。小暑节气的典型特征,就是酷热将至。《说文解字》释暑,“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说明暑热实为“湿热”,不是单纯简单的“热”能够概括的。

小暑时节,阳光把所有的能量悉数注入土地。淮河大地,翠绿生命一派蓬勃,瓜熟果香之丰盛,鲜蔬佳肴之充盈。瓜田里,西瓜散发出蜜香,绿油油的瓜叶下覆盖着又大又圆的西瓜。绿叶覆盖下的瓜茎间还冒出朵朵黄澄澄的小花,飘出一股股淡淡清香,在灼人的热日下,让人顿感心清气爽。文天祥赞美西瓜:“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有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本草纲目》说西瓜,因性寒、解暑。淮河村庄许多人家屋后枣树上挂满青枣。屋前葡萄架,繁茂绿叶的青藤上结着累累硕果,伸手可摘,抬头葡萄可落唇边。还有无花果、板栗、石榴、柿子及酥梨正在蓬勃长个。菜园里满目绿荫,瓜果飘香。鲜绿带刺的黄瓜,条条丝瓜从藤上垂下,青色的瓜向下,黄色的花向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各有各的使命正在茂盛生长。万物生发结成盛夏的果实,让每个日子都充满了令人舒心的美景。

小暑时节,淮河人家有晒衣物、器具、书籍的习俗。这天全家人一齐出动,将衣物、棉被、鞋子、箱笼等物拿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晒得物面烫手,翻转再晒。待热度渐小,便将所晒之物收好放起来。相传“六月六”这天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六月六”,虽不为小暑当天,但小暑日气温高,日照长,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像龙宫晒龙袍一样暴晒衣物。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夏属火,通心。夏季心火过旺,要护养心脏。静可生阴缓冲心阳之火妄动,静则神安,夏季养生要突出心静,人体最旺盛的时期就是小暑。淮河人有“心静自然凉”的消暑纳凉法。平心静气,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确保心脏平缓旺盛地跳动,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淮河人纳凉,或居于楼房中,枕着诗书仰卧凉席上,那纳凉消暑别有趣意。或手摇芭蕉扇坐于绿树浓荫中,眼望火红石榴树,那静气那舒心那安然,此消暑纳凉也是快意。小暑过后,三伏到来,淮河人会游伏。三伏天的“伏”和福气的“福”谐音,所以淮河人觉得入伏是吉利的日子。面对酷暑,躲进郊野山林也正是最惬意的避暑方式。

小暑时节,淮河人有小暑食新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吃新米、尝新酒洋溢着淮河人对丰收的喜悦。也有吃三宝之说,即吃黄鳝吃嫩藕吃绿豆芽。还有吃黄瓜和煮鸡蛋,因火天酷热,常有食欲不振现象,吃黄瓜和煮鸡蛋是治苦夏的良方,治苦夏,吃饺子也有很好的功效,这是开胃解馋的美好食物。

从小暑开始,淮河地区进入雨季,降雨量集中且大。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民间传说,西海龙王玉龙三太子因犯天条,被囚禁在边远的小岛上,只有小暑这一天,才准许回家探母。三太子渴望早见母亲,日夜兼程,挟电携雷,一路狂风暴雨。雨水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但却给棉花、大豆等作物造成一定的损害。

小暑时节,瓜香果熟,淮河地区进入伏天,伏即福,淮河儿女走进了福。(刘文勇)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