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八公山文艺评论(第九季) > 云中锦书已不再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云中锦书已不再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2/23 10:09:4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次偶然,我在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查令十字街84号》,豆瓣书评里有这样一句话:“从未谋面,莫逆于心。”仅此八字,已将吾心俘获,继而神往。我心想,该是怎样的人,才让这份情感如此美好……

那天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立刻在午夜时分读完了它。我始终认为,读这类书信集式的文字最好在夜阑人静时。就像现在,我同样是在午夜时分,写下了这些文字。

海莲·汉芙是一位住在纽约的穷苦作家,专写剧本谋生。因为一则“专营绝版书”的广告,她结识了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古旧书店经理——儒雅而饱富学识的弗兰克·德尔。从此,两人鱼雁往返,前后长达二十载。一个爱书、买书,一个寻书、寄书,相互之间原本是一场再平常不过的商业往来,却因了双方的真诚与信任,使两人咫尺天涯的友谊,于无声处漫溢开来。从1949年到1969年,二十年的时光里,他们彼此相知相惜,温暖静谧地把对方放在心上。

通信之初,海莲·汉芙得知战后的英国物资短缺,于是她在给弗兰克·德尔寄书款的同时,也给书店寄去一些食物及生活用品,嘱咐弗兰克·德尔分发给他的同事们。海莲·汉芙的生活并不宽裕,却如此慷慨大度,她的善良让书店的全体员工视她比亲人还亲,纷纷与她通信。接着,弗兰克·德尔的妻子也开始和她通信。再后来,弗兰克·德尔八十多岁高龄的邻居老太太,也加入到通信的行列中。众多人物一一登场,他们在与海莲·汉芙的每一次通信里,都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虽然相隔万里,人心与情感却在平淡的文字里生香,在岁月的时空里璀璨。海莲·汉芙的信中充满了轻松调侃、风趣幽默,可这并没有让弗兰克·德尔动容,他依旧保持自己中规中矩的谦谦君子形象。弗兰克·德尔是典型的绅士,也是一个好丈夫。他对热情的海莲·汉芙的唯一回报,便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为她寻觅各种好书。他因此频繁地拜访豪宅、出入乡间,却不辞辛劳。

其实,面对海莲·汉芙的执著、率真、体贴、善良,弗兰克·德尔的内心不止一次地有过愉悦、柔软和动摇,但在最后,他都理智地做出了选择——他的妻子诺拉给了我们答案:“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久久不愿放下。”人在有些时候,沉默不是无言,无声也并非无情。然而,面对那个在心里想象过无数遍的查令十字街84号,面对那个在心底呼唤过无数次的“我的书店”,面对弗兰克·德尔全家及全体同事的热情诚邀,海莲·汉芙的英国之行最终没有成行。虽然她的友人们先后替她去拜访过那个地方,但遗憾的是在一切落幕之前,她终究没有踏上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终究没有见到自己想要见的人。因为生活拮据,路费昂贵。

他们交往的第二十个年头的冬天,海莲·汉芙夜深人静地捧杯独坐之时,打开了一封刚刚收到的、与以往的包装不一样的信件。那一夜她再也无法入眠——那封信告诉她,弗兰克·德尔已在两周前去世。猝不及防的伤痛、撕裂心肺的感觉,让海莲·汉芙嚎啕大哭起来……

《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没有烟花的绚烂,没有夏花的热烈;没有浓情蜜意,没有花前月下。全书无关风月,却宛若涓涓细流,清澈无声;又似空山新雨,洁然无尘。读完后,什么细节都没有留下,唯有至真至纯的友情,跨越了漫长岁月,跨过了浩瀚海洋,轻轻融入心房。让读者的情感,在尺牍之上、字里行间跳跃绽放,化为永恒。书的结尾,海莲·汉芙在给友人的信中如是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们良多……”短短几句牵挂,胜却千言万语,读后令人落泪。

这是一场缘于书籍的、时光隧道里的神遇,海莲·汉芙展现了善良、信任、坦诚、纯粹这些高贵的人类品质,也成就了“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精神境界,令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抛开故事本身不说,单是你来我往的书信日子能坚持二十年之久,便足以令人感动。正如此书译者所言:“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这种旷日费时的书信往来,必须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书中的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如果你也有过写信的经历,想必一定赞同这个观点,这是对书信年代情感交流的最好诠释。

往后余生,云中锦书已不再。今天的人类,面对电脑,握着手机,相互要说的话,从那端到这端瞬间抵达。人们再也不在乎错别字,不在乎措辞,不在乎标点符号……看过以后,不管那些文字多么用心,都逃不过被删除、被遗忘的结局,最后什么也不曾留下。时代的快速进步,不仅湮没了人的情思,也让诗和远方变得不再神圣,再也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深情交往的故事与传说。例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鲁迅书信;又如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十三年的书信往来、萧伯纳与爱兰·黛丽三十余年的书信情缘以及本书的主人公。呜呼,往后的往后,还会有谁给书信的天空再添华彩?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相对于古人的一支纤毫、一方素笺,相对于古人们充盈丰厚的情感底蕴,今天的人类是多么的干瘪与苍白啊。如果明天,你突然收到一封,我写给你的飘着墨香的信件,你是惊讶?还是笑我痴癫?你会不会也立刻坐于案前,拿出一笔一纸?在句句寻思、字字斟酌后,嘴角上扬地奋笔疾书?(东野)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