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淮南 点煤成“金”追“高”逐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 点煤成“金”追“高”逐新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12/28 15:03: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淮南 点煤成“金”追“高”逐新

淮南因煤设市,是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皖电东送”主战场。近年来,该市探索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转型思路,扬“煤”之长,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煤电化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延伸煤产业链 保障能源供应

近日,记者走进淮河能源潘集电厂一期,在智慧化电厂监控平台上,温度、压力、流速等指标实时显示。“厂区5万多个设备时刻处于监控中,如果某处出现故障,可以快速地检测出来并解决。”该电厂技术部主任臧韵译说。

据介绍,潘集电厂一期项目由淮河能源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于2022年12月投产发电。“我们是淮南市第一个采用二次再热技术的电厂,机组设计性能指标达到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发电效率、单位耗水量等各项指标优越,将增强皖中地区电力保障能力,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臧韵译说。另外,电厂灰、渣将全部综合利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全部回收利用,属典型循环经济项目。

淮南市境内保有煤炭资源量169亿吨,煤层气储量5928亿立方米。拥有11对大型矿井,6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2022年煤炭产量5866万吨、火电装机容量1434万千瓦。但是“煤电独大”、煤系工业固废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一度制约着淮南经济的发展。如何跳出发展依赖高碳的桎梏,促使能源资源利用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

淮南打造煤电化气全产业链,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联合一体化项目是其中的代表。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走进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现场,记者惊叹于淮河岸边“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的诞生,这些白色颗粒被广泛运用于家电、汽车、电线电缆等众多领域。

“依托中安的龙头带动效应,淮南煤化工园区围绕烯烃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薛永强介绍,煤化工产业园积极发展以煤化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新签约聚乙烯等13个产业链关键项目、总投资48.81亿元,煤化工园区获评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

如果说,煤电联营实现了“强筋健骨”,煤气联动则是实现了“扬煤吐气”。去年12月20日,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完成了“新长江26007”LNG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淮南市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淮南市发改委主任陈涛说。

加强生态修复 沉陷区变公园

有着上百年煤炭开采史的淮南,一度生态恶化、满目疮痍,如今当地通过加大生态修复和治理,正在焕发新颜。

近日,记者走进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现场,新打造的春申湖湿地生态公园内,水面波光粼粼,树木茂盛。这里曾经是采煤沉陷区,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被打造成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过去这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随着生态修复项目的启动,不再有扬尘,还给我们的是碧水蓝天。”淮南市谢家集区发改委主任孟庆超对记者说。

据了解,该沉陷区主要受谢一矿、李一矿和新庄孜矿采煤活动影响,形成的地下采空区诱发覆盖岩层变形破坏,地表形成采煤沉陷凹地、积水洼地、沉陷湖塘等,造成土地、道路、建筑、环境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谢家集区采煤沉陷区已形成稳沉区,具备生态修复条件。

“我们一期项目投资是16.66亿元,面积10700余亩,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的方式,在保持原有土地属性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孟庆超说。项目治理重点为生态修复,旨在营造“城市绿肾”,调节区域水环境。区域内不仅种植了杉树、银杏树等50余种树木,还有音乐喷泉、异形透光凉亭、观光栈道等游览设施。

“以前都是拉煤的车,煤灰大,现在变成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公园,一家人可以来散步,真是太好了。”附近居民程女士兴奋地说。

目前,淮南市正以春申湖片区为重点推进城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打造城市生态修复示范区、资源型城区转型样板区。“二期是5800多亩,现在修复工作已经开始启动,未来还有三期、四期,整个项目所有修复面积加在一起3万多亩。”孟庆超说。

该市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注重源头治理、推进综合防治,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持续凸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淮南渐行渐近。

转变发展方式 壮大新兴产业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淮南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和文化旅游七大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在淮南高新区的安徽芯视佳半导体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块能弯曲、可折叠的显示屏吸引人们的眼球。“我们研发的柔性OLED主要应用到手机和车载系统上。”该公司负责人曹绪文说。

据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显示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专业从事硅基OLED、柔性OLED、显示驱动IC等技术开发,产品广泛应用于VR/AR、电子取景器、微型投影仪、车载等领域。目前企业在安徽淮南、广东深圳、江苏南京等地拥有研发和生产基地。

“当地政府对新型显示产业支持力度大,厂房由政府代建,我们可以‘拎包入住’。”曹绪文介绍,淮南K1工厂于2023年3月建成投产,年产120万套柔性OLED模组,年产值可达到2亿元。

淮南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刘双喆介绍,当地立足新型显示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依托合肥蚌埠新型显示龙头企业协同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了以新型显示终端整机制造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链条式发展格局。“我们聚焦区域内产业链短缺环节,与合芜蚌滁等地产业实现配套发展、错位发展,重点聚焦显示整机制造和下游部品加工生产配套项目,积极引入注塑、冲压、模组、整机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

目前,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已签约新型显示企业24家,总签约面积38.8万平方米,总投资超40亿元。另外,当地还紧盯大项目、好项目,精准高效开展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无锡变格、埃夫利舍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和中银智能显示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企业尽管落户淮南高新区不久,但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2018年2月28日,淮南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安徽省第六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产业定位明确,重点培育大数据、新型显示两大特色产业,延伸发展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近些年,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相互碰撞、交织中,淮南一直在想办法、出新招。

位于淮南经开区的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综合制剂生产车间一片繁忙,药液通过配制、灌装、冻干、轧盖等工序,最终被包装下线。“3号生产线一天能生产35万支克林霉素,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化。”该公司总经理柳应贵说。

据介绍,该公司现已形成非致敏性抗感染药、心脑血管药、呼吸系统用药、麻精类等多个领域。建有冻干粉针剂、粉针剂(含头孢菌素类)、小容量注射剂等多条生产线。“我们加快推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药业规模已跃居淮南市医药工业企业首位,处于安徽省内医药工业企业前列。”柳应贵介绍。

国瑞药业产品研发前期投入成本高、资金占用大,淮南经开区税务局了解情况后,推出“一企一策”个性化专属精细服务,组织青税专班服务队成员与企业签订包保责任书,启动“诉求线上快响应+专班入户精辅导”高效诉求响应机制,以优质的服务鼓励企业投入科技研发,让企业享受到2500余万元的研发加计扣除优惠,“真金白银”源源不断注入企业“资金池”。

淮南经开区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家。拥有医药核心企业及产业关联企业36家,主要依托国瑞药业、山河药辅等龙头企业,产品涵盖原料药、药用辅料、化学药剂、生物制药等领域。医药产业产值从2003年到2022年年均增长13.3%,实现稳步较快增长。目前该区已启动医药化工园区扩区“1351”规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向千亿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目标奋进。

淮南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推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安徽日报记者 汤 超 柏 松)

《安徽日报》12月27日9版报道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