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四季) > 白洋淀渡口旧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白洋淀渡口旧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8/1 9:45:5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大寿临水,古有津渡,它们密布于淮、淠、淝及其支流。除此之外,众多人工河渠,也设有新渡。我流连渡口,是因为经常在乡村行走,常涉水临渡。我关注渡口,更是因为一个个渡口正在消失。

东淝河古称肥水,发源于江淮分水岭,从南到北,贯穿县境,号称百里。它像一棵粗长的巨树,河道是躯干,中间的瓦埠湖是它阔大的树荫,而那些点缀在两岸的众多渡口,则是枝杈上的一个个鸟巢,船上的人,小鸟一样,时聚时散,展翅飞走。

从现在的安丰镇十字街口向东,十五里逶迤的村村通水泥路,看到“西河”的路牌,白洋淀渡口到了。

光绪《寿州志》:“白洋店,州南一百里”。白洋淀古称白洋店,是东淝河一个古老的渡口。瓦埠湖畔,渡口密布,旧时只有土路古道,行走缓慢阻滞。水运载客,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东淝河(瓦埠湖)自南而北,将县境分割为瓦东瓦西。从东津渡算起,依次有陡涧、回嘴、王嘴、官渡、陶店、白洋店等渡口,两岸走亲访友、进城赶集、上学买卖……一般来说,约定俗成,人们把南从白洋淀、北到钱家滩这一段称为瓦埠湖。白洋淀渡口原设东淝河上,应该在瓦埠湖形成前就有了。如果从南边算起,白洋淀渡口是瓦埠湖的首渡。

春天的时候,我们于麦绿花黄中来到白洋淀渡口,站在湖岸,了无人迹,突然有一种失落感。引江济淮工程将原先开阔水面收束成一条波平浪静的河道,对岸高耸的堤坝,崭新的护坡,水中树立的航标,渡口已经停运了,没有人,也没有船,只有一河清水,一片蓝天。退回到高岗上老白洋淀粮站的墙根下,举目眺望,对岸村舍田野,绿树如烟。而近前西岸,水边苇荻丛生,青黄相接,几声鸟鸣更显空旷寂静,令人心潮难平。脚下是过去渡轮靠岸的跳板,水泥斜坡一直伸进河水,缝隙里的蒿草,因为春风雨露,又因为没有脚步践踏和车轮辗压,努力上窜,生长茂密。渡口昔日喧闹,已经一去不返。

白洋淀粮站仅剩一栋仓库了,砖墙上用水泥抹了一块黑板,上面依稀还有当年用白漆书写着县政府关于渡口安全的“温馨警示”。仓库门前,尼龙网围成一圈院落,里面是小菜园和饲养的鹅鸭。

89岁的老梁是这里的主人,他和老伴住在这里。1958年白洋淀粮站建成,因有东淝河水路转运之便,是石集粮站重要的一个收购点,因为离石家集有近十五里路,许多人都不愿意来,老梁淳朴厚道,主动请缨,一干就是六十多年。他开玩笑说,这个粮站,他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撤销解散。

白洋淀粮站梁站长,我这一声呼喊,老梁乐开了花。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是滔滔不绝,爱怜深切。白洋淀粮站因为得水运之利而名噪一时,收购附近“三区四社”的“公粮”,“三区”即瓦埠区、炎刘区、安丰区。“四社”为双庙公社、安丰公社、谷贝公社、船涨公社,后来连开荒公社都到这里卖粮。那个时候,送粮运粮,车拉挑扛。河东那边,摆渡轮船,停靠岸边,挤挤挨挨,排了半个河道。那是“皇粮国税”的年代,站长责任重大。他指挥验质、过磅、记账、入库……白洋淀边,人声喧闹,调来外县运粮的大铁船停靠岸边,船上人家,烧锅煮饭,操着侉腔,当年的粮食是直接调往天津、上海等大码头,一条大轮后面要挂上十几条船。

白洋淀古渡起于何时,不可考证。老梁说,解放前,渡口归私人,附近梁姓和王姓两大户合伙经营,用的是木头船,一个人两毛钱,如果带有粮食和牲口之类就多给一点,有困难或者仅仅过去办点事,回来就不收钱了。还有,河那边有属于西河的土地,所谓的“飞地”,到那边干活不收钱。

解放后渡口收归政府,交给当时的官庙公社管理,由西河大队派人,轮流值班,出工摆渡,比照劳力,记有工分。期间,白洋淀渡口曾经归入县航管所管理。“三十年河东转河西”,老梁叹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白洋淀渡口又转为私人承包了。

记忆深处是偏僻的瓦东,湖水滋养,又因为湖水阻隔和庇护,启蒙者与求索者,与腐朽者和反动派展开你死我活的肉搏,向着湖光映照的方向前进。

1905年夏天,在寿州的淮淝之畔,出现几个身穿西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他们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和寿州人柏文蔚等,为秘密积聚革命力量,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他们结伴“皖北之行”,遍访“淮上健者”。

陈独秀“皖北之行”的重点是寿州,他在瓦埠湖边的柏文蔚家柏家寨住了半个月之久。陈独秀还与寿州状元孙家鼐有一段师生之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孙回乡开办学堂,收孙毓筠、孙多森、柏文蔚、张之屏、袁家声等入学,陈独秀听说后,只身前往“投考”。

我所理解的“淮上健儿”,是1911年9月14日率先光复寿州的张汇滔、王庆云、袁家声等为代表的淮上军,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石德宽,是发动马炮营起义的烈士范传甲,是民国年间先后担任安徽省督、主席的孙毓筠、柏文蔚、孙多森、管鹏、方振武……他们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寿州铁血男儿,论出生地,淝水之畔,以白洋淀渡口为中心点,于瓦东瓦西,似有秘道,无形沟通。在瓦埠湖畔,1923年冬,安徽省第一个直属党中央的小甸集特别党支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21—1927年)》(中共党出版社出版)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当时全国直属党中央的组织共71个,寿县有党支部7个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全国最多的县。小甸集特别支部(1923.12-1924.9)、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1924.8-11)、合肥北乡支部(1926.9-1927.1)、瓦埠小学支部(1924.9-1925.6),寿县城关支部(1925.6-1926.冬)、窑口特别支部(1926.3-1927.7)、堰口集支部(1926夏-1927.7)。

小甸集、瓦埠镇、窑口集、堰口集、城关……这些围绕在瓦埠湖畔闪着微光的地名,那些无畏奔走呼号的英杰,他们的足迹彗星一样带着光,那些光点连接,光线延续,串珠成线,最终点缀连到白洋淀渡口。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白茫茫的湖岸,深黑的水面上浮现一点闪动,推动波浪向四周扩散,那是紧急递送暴动情报的地下党,带着火种,趁着雪夜,从瓦东赶往瓦西。

遇到涨大水,从双庙集到石家集,白洋淀方圆二十五里地,一片汪洋,看不到边际,大水直达对面的方岗嘴子、吴岗嘴子。而河西这边,从白洋淀前三岔堰向西有一条河,水涨船高,轮船能一直通到石家集老街南头的王家大桥。

光绪《寿州志》记载:“迎水寺,在州南白洋店。”寿州过去有三座迎水寺,一座在“七十二水归正阳”的正阳关淮河东岸。一座在张李乡张马淠堤幸福涵管理站淠河岸边。还有一座就是位于东淝河西岸的白洋店迎水寺,遗憾的是三座迎水寺均已不复存在。

从寿州城到白洋淀一百里路,古道渡口,从这里过东淝河,经三义集取道吴山庙,直达庐州。古时候,白洋淀高岗上人们所说的大庙就是迎水寺,香火鼎盛,红极一时,河东摆渡过来敬香,是为一景。

白洋淀原有集市,是因寺而集还是因渡而集,不得而知。南北走向的小街仅几十米长,两旁土墙草顶的店铺,挤挤挨挨,全都就着高岗这一小块高地,以防涨水。街中间却是青石铺成的石板路。茶水铺、炸油果的早点摊、盐行、油坊、杂货铺等,买卖交换,露水小集,没有住店过夜。因此,晚上渡口停运,人群四散,很是孤寂。后来,这种夜晚被“有心人”发现,在此偷设赌局。每当夜晚来临,附近的人心里明了,看到白洋淀岗上打起了明明灭灭的灯笼就是赌场的“招晃”,暗示今晚有人“出宝”。

白洋淀过去属于瓦埠湖行蓄洪区,水来成湖,水去成滩,庄稼确保午季,力争秋收。1962年利用滩涂建成白洋淀林场,地跨瓦埠湖两岸的石集、双庙、开荒三个乡,面积几万亩,有罗陂塘、绵羊湖、谷贝圩、河南沿四个林区。后来,罗陂塘转属保义农场,其余适宜种庄稼造林的土地,入于当地公社,湖滩湿地,开辟为瓦埠苇柴场。春天,一望无际的茂密苇丛,风吹绿浪,起伏无边。深秋来临,苇柴枯黄,芦花绽放,碧水蓝天,相映成趣。到湖滩里砍伐苇柴,堆到轮船,非常辛苦,苇柴水路运到淮南,卖给造纸厂。

上世纪80年代,白洋淀粮站撤销了,老梁退休了。因为在这里住习惯了,喜欢清静,不打算到街上买房。后来,他把剩下的两栋粮仓房产买断,准备在此终了一生,儿女们出门在外,成家立业,他和老伴在湖边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

临走前,老梁神秘地要带我们看一样东西,来到院落,扒开一堆柴草,在旧仓库房基旁边出现一块埋在地下,只露头梢的四方青石,中间有一个方形凸起,四边有深深的刻痕,我们转来转去,反复辨认,按照石头安放的方位,东边刻“水准点”三个字,西边刻“治淮”两个字,南边是“6084”,北边是“1952年”。1952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同年成立治淮委员会,制定治淮工程计划。这个设置在淮河支流东淝河白洋淀渡口的水准点,为治淮工程所需。老梁说,东淝河白洋淀渡口高岗1954年没有上水,正因如此,政府才决定在此建粮站,水运外调,节约运输成本。国家选择在这里测水准,是有科学依据的。几十年来,老梁一心一意守护着这个不为人知的水文标志,坚守着这个国家机密,从不对外言说,恐怕遭到外人的破坏。

在白洋淀,周围村民,张口闭口,还是以河相称,河东河西,根深蒂固。站在瓦埠湖边,回首西望,安丰街的确处于地势高旷之地,往北更高,是有名的保义集“晒网滩”。所以,1958年国务院设安丰县县城,传说因为水源困难而胎死腹中。其实,安丰街离瓦埠湖不到十五里路,取水很近。

老梁退休后,做了几年白洋淀渡口周边的卫生保洁员,他说这是一道“紧箍咒”,因为东淝河白洋淀渡口是“国控断面监测点”和饮用水源保护地,水质自动监测,一旦不达标,牵动“县太爷”。不要小看白洋淀渡口,它所处位置,注定了它将带着津渡的波浪,渡轮的汽笛,驿路的蹄音,集市的喧闹,带着国家“治淮水准点”的遗迹和当今“国网断面监测”而载入史册。

白洋淀渡口,人来人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个地理概念已经进入我们的内心和怀想,成为我们人生情感的地标之一。今天,白洋淀渡口无形争渡的,是时代翻涌的洪涛和滚滚的车轮。(高 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