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七季) > 阅读八公山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阅读八公山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1/3 9:29:0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有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中最高峰海拔241米,在八公山。八公山历史悠久,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因住在田家庵区,离八公山有二十余公里,加之自己没有游山玩水的兴趣,每次走进八公山都是陪朋友同去,时间匆匆,走马观花,没有用脚步丈量过八公山的美景,也没有用心感悟过八公山的神秘。

八公山是自然的山。1962年,“淮南生物群”及其主要构成部分“淮南虫”的发现引起全世界关注。“淮南虫”早在7.4亿年以前已经形成,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多细胞生物,弥补了我国前寒武纪的历史空白。1984年,在莫斯科国际地质大会上,专家将“淮南虫”定名为“地球上的生命始祖”。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2001年11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把淮南附近的山地命名为“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紫金石因其石呈紫红色间现金色条纹而得名,其温润细腻如玉,纹理华美多变。现在,八公山紫金砚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房珍品。忘情谷是山的情怀,一座孙家花园承载历史,孙蟠辞官归来,建成青琅玕馆,在谷中一巨石上书刻“忘情”二字,“忘情谷”因此而得名。奇石、奇树是忘情谷中两大特色景观。山谷两侧奇石,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八公山是历史的山。正史一定有倾向,代表执政者的利益;野史一定有喜好,代表受迫者的期望。历史一定有真相,应该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可惜我们只能从古书中推论,从认知中推测,从需要中推断。西周时“州来国”都邑就在八公山下,而“八公山”一名则源自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学道成仙的神话。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厉王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东晋时期(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与东晋谢玄、谢石,经淝水之战,以少胜多而获“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古战场著名战例名垂青史;东汉末年,袁术据寿春称帝,曹操兴兵讨伐,八公山又一次见证了历史的血雨腥风。公元957年,“赵匡胤困南塘”,寿县名吃“大救驾”再因赵匡胤扬名。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淮河流域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宋、金围绕寿州的争夺从未停息,宋与金、元的战争多次在八公山下展开。闪家冲回族聚居地,一古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历经多朝代整修扩建,成为淮河岸边较有影响的清真寺之一。

八公山是文化的山。2100多年前,时淮南王“天下奇才”刘安,广招天下贤者学士,编写了“天下奇书”《淮南子》,综合了百家学说之精华,八公山先人们第一次整编了“二十四节气”。如果说人有文化才有气质,物有历史才有底蕴,山有文化才有神韵,那文化即是山的灵魂,古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八公山就属于这类。一部《淮南子》就是八公山的灵魂,刘安就是为八公山铸魂的人,八公山之名,也源于八公升仙,神话给了八公山的神奇,《淮南子》给了八公山的神韵,刘安给了八公山的神秘。以地之名融入成语之典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已成为八公山的名片。八公山中心广场,以“道”为核心构思,以雕塑的形式与广场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淮南子》“道法自然”的精神。在“道”字周边,布置有八个有哲理思想的成语雕塑,这八个成语在《淮南子》中均有记载:塞翁失马、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削足适履、赴汤蹈火、一叶知秋、鸟尽弓藏。这个文化园是参观八公山的心观之景,是展现八公山文化的经典之景,是八公山历史文化的浓缩之景。

八公山是人民的山。任何痕迹都是历史文化的缩影,任何文化遗址都是文明演变的见证,任何文物留存都是人类进步的载体。八公山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交融地之一,这里既有楚文化的影响,更有汉文化的遗存。八公山作为淮河岸边的名山,属于生活在此的人民。属于人民是一件事,造福人民又是一件事。任何物质的价值都在使用,所谓使用,就是在不伤及自身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存在为当地人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以自己的生长为当地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过去的辉煌已成历史,今天的价值需要挖掘,未来的发展更要开创。(刘 全)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