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八公山文艺评论(第八季) > 二十四节气学理性系统性的探索与钩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二十四节气学理性系统性的探索与钩沉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8/15 10:35:5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一次有关“二十四节气”专题讲座中,PPT第一页我写有这样一段话:“每天我们都跋涉行进在二十四节气的旅途中。穿越上一个节气,历练着当下的节气,再向未来的节气进发。气候、物产、风景的记忆表象一波三折,就像开汽车行驶在乡间的道路上,眼前的田园景色不断退隐,迎头又扑来新的物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应克荣教授以女性对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敏锐物感与情感迷恋,将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的二十四节气,上升到学理高度,进行系统的梳理钩沉与科学的研究探索,给广大读者奉献了这部《时间里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研究》。这是她在地域文化学术家园中辛勤耕耘、勠力追求、呕心沥血的结晶与明证;这是一部融学术性、艺术性、赏读性为一体的妙品;这是一部内容丰赡、图文并茂、趣味盎然的佳作。

应克荣出生在具有中国南北自然气候和人文内涵分界线淮河——秦岭的淮河北岸。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她对大自然充满了挚爱。故乡挖荠菜、闹社火、赶庙会、割蒲公英、捡麦穗、三伏纳凉、采菱角、打火把、摸秋、掰玉米、打雪仗等等与二十四节气关联起来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事象,融入了她的文化基因,伴随其童年、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她读中国语言文学、读政治学,又读历史文献学,跨学科地不断学习、研读探索,构成了其宽广的知识结构、开阔的学术视野,所以做起学问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者摒弃那种将每个节气一一罗列的二十四节气研究传统套路,以宏观的视野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整体“文化事象”进行探索。在31万字的篇幅内,将全书分成绪论、二十四节气概述、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与民俗、二十四节气与诗歌、二十四节气的对外传播、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二十四节气的创新等八个大部分,在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变迁、传承与创新等历史的纵向脉络梳理清晰明朗的基础上,又以横向的视野,通过二十四节气与民俗、与诗歌的关系外拓,为我们展示了二十四节气发展历程中,积淀出的丰富内涵与灿烂多姿的文化衍生品。特别是本书的第五章“二十四节气的对外传播”,详细地描绘了二十四节气向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传播影响,以及这些国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特征与发展状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我们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提供了样板。

为了完成这本专著,作者广泛搜集本课题研究的原始文献,认真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前人研究的不足和缺漏罅隙,加以丰富和完善。全书在行文的过程中,注重二十四节气传播发展史的描述,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先祖发明二十四节气的敬仰与赞叹;又表达了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看法和观点,有立论有依据有论证,逻辑严明,思维清晰。同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能把自己放到二十四节气的生活文化中去研究,她利用淮河两岸作为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独特自然环境与地理优势,每逢节假日就端着照相机与课题组一起到淮河两岸进行采风和田野调查。记得一年七月底,正是酷暑时节,“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为了拍摄小暑三候的“鹰始挚”,课题组冒着高温,赶到八公山腹地去寻找老鹰的踪迹。鹰没有找到,却意外发现了成片开着蓝色小花的野生大豆,这是我们在完成《淮南豆腐文化》课题苦苦寻觅而不得的场景。我们一时忘却了失落,不顾骄阳炙烤、欢呼雀跃。

沿着七十二候的风物线索,作者拍摄了大量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照片。在出版的过程中,经过与编辑反复协商,最后为每个节气挑选了一幅精美、代表性的照片作为彩页,并用一句古诗配上题名。这样一来,整本书可读可视,灵动活泼,清新超俗。

方 川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