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七季) > 戏台往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戏台往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7/18 11:27: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扯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这是沿淮地区广泛流传的一首童谣,朗朗上口,颇有童趣,反映出了乡村文化娱乐的传统民俗,体现出唱戏的节日氛围。

唱戏是沿淮民间传承已久的文化活动。在历史上,楚人善歌善舞,经过传承和发展,形成多种形式的歌舞戏剧,本土流行的花鼓灯动作粗犷有力,仍有楚风之魂。然而,旧时民间演出多属自娱自乐,农民在农闲和节日时自发组织,自编自演,没有舞台,选择一块平地,随时就可演出。要是晚上演出,也没有照明用具,最好是借用月光。当年,有一首花鼓灯歌唱道:“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没银钱买灯草,二没银钱去打油,玩灯趁着月亮头。”

旧时,乡村人家生活贫困,有些艺人自愿组合,结成小戏班子流动演出,献艺求财,让观众自愿捐助,用来养家糊口。他们在村头空闲地上,划出一个大圈,摆上一条长凳,就当是表演舞台。观众围着大圈,前蹲后站,表演到高潮时,演员举着竹篮到观众面前,观众就纷纷向竹篮里投放铜钱,表示对演出的认可。

在众多演唱艺人中,涌现出一批“乡土明星”,乡人称为“名角”。由“名角”组成的戏班子,服装道具讲究,表演水平提升,可演出传统的历史剧目,人们就称“大戏”。每遇丰收年景,乡人请大戏庆丰收,或是逢庙会请大戏敬神还愿。唱大戏观众多,就需要搭个戏台。有了高出地面的戏台,观众看得更清,演员唱得更起劲。

当年的戏台多是土台子。一般是在村头、集头或是庙地,选择一块空场地就近取土,从三面挖土往中间堆一个台子。没有挖土的一边留着当后场,便于演员上场下场。土台的拐角上埋设木棍,晚上可挂马灯照明。这样的土戏台,垒起来容易,拆除也方便,演出结束即可返土恢复地面。

上世纪40年代,沿淮出现了用牛车搭的大戏台。这种戏台的诞生,可能与抗日宣传有关。那时,我党的地方组织,经常利用乡村逢集时宣传抗日,宣讲人站在八仙桌上讲革命道理,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由此人们想到用牛车搭大戏台唱大戏。牛车,沿淮也称大车、太平车,属农用大型运输工具。这种木制大车,车框长方形,外有车帮,内有车厢,下有四个车轮,轮边包有铁皮,运输时常用两头牛拉动。当年,乡下田地多的富裕人家,才有这样的大车,在搭戏台需要时,都会愿意借出集中使用。搭戏台时,一般用9辆大车,组合成一个整体,上面铺上门板或木板,便成为一个大气、平整的露天舞台。

大戏演出之前,艺人们有祭台的习俗,祭台仪式相当隆重。戏台正中摆设香案,主演身穿长衫,在鞭炮声中焚香行大礼拜神。随后,手拎一只红毛公鸡,在戏台口宰杀,将鸡血洒在戏台周边,传说这样可以驱邪,保护演出安全。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乡下唱戏就不再祭台了。记得,那一年秋季,凤台县组织学生下乡演戏,祁集人在冯家庙用牛车搭了戏台,演出前就没有祭台,演出了话剧《白毛女》,观众达万人之多。

农村的室内剧场,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出现的。1958年乡村成立人民公社,土地财产全部归公社所有,所谓“一大二公”。为了丰富社员的文化生活,公社组建剧团,成立电影队,建大礼堂、电影院,设置了室内舞台。而且,一台多用,开会当讲台,演出当戏台,台上挂幕布又是“影台”。当年,古沟公社是个大公社,最早建起大礼堂,礼堂西头以砖和水泥砌成的舞台,坚实而又大方。台后有专用的化妆室,台前悬挂汽油灯照明,台下有简易的木制座位,可容纳观众千人以上。农闲和阴雨天,公社剧团演出传统戏剧或革命现代戏,观众场场爆满。

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大礼堂、电影院随之改为他用。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昔日用来搭戏台的牛车也退出历史。然而,随着改革的前进步伐,剧团演出走向市场化。为了适应农村的新变化,剧团自带舞台和音响、灯光设备,不再要乡下人动手搭戏台了。近几年来,乡村民办剧团都有了自己的舞台车,车到戏台到,很快就可上场演出。而且,舞台的屏幕上,可展现捐款资助人的姓名和数额,更显示现代乡村的社会文明之风。

如今,戏台告别了泥土味。而泥土味的戏台,依然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之中。

戏台是乡村文化的历史音符。随着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建设,相信戏台将更加精彩。(祁家录)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